高中语文作文知识点专题解析1、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最近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一团干草,他说这个叫“沙漠玫瑰”,将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
如果再藏个一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又会复活。
我充满兴致而又半信半疑地将这团干草放在了盛满清水的大玻璃碗里,每天带着儿子一起去看它。
第一天,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
第二天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往外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但还不是颜色。
第三天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到了第八天,当我们要去看它的时候,刚好邻居也在。
于是大家一起来到阳台。
展现在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和儿子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
而邻居却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提示】材料是文题生成的基础,也是审题思维的起点。
理解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于分析“我”与邻居在看到“沙漠玫瑰”绽放时不同表现的原因。
“我”和儿子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道这绿意背后的故事,了解它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而在邻居的眼中,这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
由此看来,是否了解一个事物的起点和它发展的历程对于评判它的结果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那么对于任何东西、现象、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1.我们努力地追求心中的目标,只有经历拼搏,我们才知道抵达目的地的喜悦。
无需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他们不懂我们是如何走到现在的。
2.注重对过程的体会、分析和享受,是它让最终的结果更有价值。
3.面对眼前纷乱的信息,不要急于评判,先弄清楚事情的经过,这样才不至于偏激。
4.对他人的不理解多些宽容,因为他们不是你生活的亲历者,他们确实不懂。
5.着眼于“玫瑰”复活的艰难,肯定其顽强生命力。
略2、写作(60分)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年是一棵大柳树,年来了,离春天就不远了;也有人说,年是家的集合号,年的号角吹响,人人归心似箭;又有人说,年是历史车轮的痕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史册。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写作提示】这则材料作文,虽然中心词是“年”,但是写作的内涵却是与年相关的自然、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联想到人生等主题。
首先,第一句中的“年”,是自然的象征。
立意角度:①“年”到了,杨柳发芽了,一年四季在于春;②“年”,这春天的日子,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③迎来新年,播下希望的种子;等等。
其次,第二句中的“年”,是民俗的见证。
立意角度:①感受“年”的家庭温馨的相聚之旅;②回家享受年夜饭,团团圆圆过新年;③向长辈们举杯祝福,是游子们立马飞回家的坚实理由;等等。
再者,第三句中的“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可以从回顾历史的角度立意,如“年”走过春夏,越过秋冬,穿过风雨雷电,冲破云雾雪霜,带着岁月的风尘一路走来;可以从存在于记忆中的“年”味道,以及对于“年”的新思考的角度立意。
例如,①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②难忘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年画等传统;③重新搭建年俗,让传统文化有所发展,等等。
3、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材料一:2015年1月7日,3名枪手袭击了法国一家政治讽刺性杂志《查理周刊》杂志社,造成30余人死伤……这起事件跟《查理周刊》屡次刊登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有关。
《查理周刊》嘲讽对象从穆罕默德、教皇到法国历任总统,言辞幽默且尖锐。
枪手声称,已经替先知穆罕默德报了仇。
西方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向特立独行的《查理周刊》致敬。
东方一些学者则认为谴责恐怖分子的暴力行为的同时应反思,每一个言论者在享受并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心中应当有一份自律。
材料二:2015年5月3日,成都男司机张某在驾车行驶时遇上女司机卢某驾车变道。
张某认为卢某故意多次变道阻碍了他的正常行驶,遂驾车将卢某逼停后,拖其下车殴打。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了公众议论,部分网民认为,无论是否占理,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也有网民表示,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应该受到类似的惩罚。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作文解析〗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尊重规则(尊重习俗、尊重传统)、保持自律和追求文明等的关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尊重他人(习俗)、不文明现象,更多的是在不触碰具体法规的情况下出现,人们也常常眼开眼闭。
不讲规则的不文明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友善”本是其中应有之义。
小事可以和解,大事可以诉诸法律,爆粗甚至使用暴力解决绝不可取。
立意参考1.言论、行为的自由即使合规、合法,也要自律2.践行“仁”能正确处理此类矛盾3.对待他人的不文明等的行为,不能以同样不文明的行为反制,更不能使用各种暴力手段解决。
“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可取4.构建和谐社会,“和”为贵4、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是一篇草稿。
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
”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中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发表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立意参考: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
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就在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草稿与其它人的生活草稿是不同的。
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
多一些个性化的抒写与思考,多一些顺其自然的发现与表达。
硬性涂改,强求一致与完美,结果只能是干干净净的时候,也就是抱憾的时候。
②生活,就算有差错,也没什么要紧的。
要紧的是,我们要爱生活的这份底色——草稿。
要把“草稿”里的喜怒哀乐,幻变成自己人生的财富,就算是一种错误,也能创造出美丽的色彩。
③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的错误,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曾经的错误,让我们无法找出“原稿”,让我们也无法“一笔抹去”,所以,我们才更会去为曾经的拥有或者曾经身不由己的错误,写下动人的篇章。
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8分)那个月饼不见了毕淑敏温奶奶在副食店称了二斤月饼。
售货员用脆黄的纸,将月饼包成了两包,用纸绳细细地捆了十字花,又打了一个麻花劲儿,递到温奶奶手里。
小小的店,有人一次买二斤点心,是大主顾了。
温奶奶拎了月饼包,出了店。
见远处沥青面公路上有人,就稍侧身,半背着脸,把纸包撕开了一个口子。
一块月饼褐黄色如齿轮一样的边儿,就露了出来。
温奶奶看看还不满意,那口子随着人走动的步幅一张一合,有的时候裂口就对到了一处,里面有什么就看不大清楚了。
她用两个指头捅进包里撑了一下,口子就大了,月饼能露出半个脸。
温奶奶老了老了,牙口还挺好,最爱吃月饼,咬不动就蒸透了再吃。
一块月饼能让嘴里甜半拉多月,哪样点心有这般经吃?温奶奶小脚,拎两大包月饼,一包还是破的,黄纸飘飘,扭呀扭的就格外引人注目。
“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早着呢。
”公路边的甲男眼尖,觑见纸包里褐黄色的齿轮说。
“我吃月饼可不论时辰。
想吃就吃。
”温奶奶得意地说。
心想你小子可没说到点上。
“你这个人,真是糊涂。
别人是一年吃一回月饼,奶奶是天天过八月十五!”乙女说。
温奶奶赞许地看了这小媳妇一眼,心里说,人俊心也灵,这还差不多。
但又稍存遗憾,还没说到根本上。
就在温奶奶心里埋怨大伙怎么都这么笨的时候,丙男茅塞顿开,大声说:“温奶奶,您那在外工作的儿,又给您汇钱了是不是啊!”这就对喽!温奶奶老鹏似的展开青筋毕露的手,托着月饼包说:“可不是!要我我哪能买月饼!大伙尝尝吧!”她把囫囵的纸包往旁人手里塞,别人哪里消受得起,就推让。
一辆载重汽车开过来,老远就夹带呼呼的风声。
人们赶紧闪开,久在路边住,什么车什么劲道大伙都有数,这车,就算踩了刹车,不滑个几十米停不下来。
温奶奶也忙着躲,扎撒着的手一时收不回来。
被她撕了口的那个纸包,就像溃了堤,月饼横着就甩了出去。
别的几个还好,眼见得划着弧线散在近旁。
唯有最先挤出破口的那个月饼,早早地落了地,恰是立着的,那个月饼又做得格外周正,咯噔噔像哪吒的风火轮,在公路上笔直地滚起来。
载重卡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扑起团团烟尘。
月饼在车前迫不及待地逃着,可一个轱辘哪里跑得过十个轱辘?大轮子与小轮子的距离越来越窄了,就要追上了,大伙瞪大了眼,不错眼珠地看着……待那个庞然大物驶过,公路上早不见了那个月饼。
大家就替温奶奶可惜。
温奶奶自己也可惜,心想还不如刚才硬塞到那个漂亮的小媳妇手里,好歹落个人情。
家穷的丙男腼腆地说:“温奶奶,压碎的月饼您就不要了吧?我家孩子多,就把碎渣子扫回去,让孩子们也尝尝月饼。
”温奶奶慷慨地说:“都归你啦!”嘴慢的人就恨自己怎么没说在前头,只有袖了手,跟了丙男去看月饼。
心想碎成粉未才好呢,大家都吃不上。
人们走到近前,见乌青的柏油路平平坦坦,没有想象中砂石样的碎碴。
心想载重车就是厉害,单是车轮卷起的风,就把恁大一块月饼吹得连沫都不剩一星。
别人就心满意足地走了。
丙男不死心,心想怎么也得雁过留声,就是策划周全的谋杀案也得留个指纹什么的吧?他在公路上走了走去,突然发现某块地方比别处低,好像有人在路面上锲了个螺丝钉,拧得太紧了些,局部反倒凹陷了。
他蹲下身,半跪着腿,用双手胡噜开浮面上的尘土,一个碗口大的路疤出现了。
他索性趴下,用手指沿着周边清了轮廓,又撅着屁股鼓足腮帮用力去吹土飘起来,又落下。
一个黄灿灿亮闪闪的月饼,完整地露出脸。
它镶在沥青中间,好像一枚金色的勋章。
丙男赶紧用土把月饼盖上,若无其事地回家。
晚上才来把月饼挖回去,掘月饼时时候颇费了力气,工具也不称手。
先是用锨,月饼和柏油路根本就无动于衷。
后来还是他老婆,想起家里还藏着几根江米条,说是等孩子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好填他嘴里哄着玩。
孩子虽有几次哭得像要断气,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江米条就节省下。
现在找出来当撬杠,真是极好用的,一下就把月饼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