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第一章绪论 9909字符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

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

(2)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美感在心理上怎样产生的。

”“审美经验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有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实验美学》、弗洛伊德经验分析美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3.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4.把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

这种观点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离开人与现实的关系单独地研究纯客观的美,或者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问题。

(上述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往往是从某一视角出发的,反映了美学对象的某一方向或领域)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是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

P82.自然界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P10自然只有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生了审美关系才成为美的。

3.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4.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P12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并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围有所扩大、程度有所提高。

5.审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美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荒诞、惊颤等也是一种广义的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实质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包含有研究方法)(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为什么艺术是主要研究对象:A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 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C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对美学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况。

人文学科:文、史、哲,以及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

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由于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美学研究比一般的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美学还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第一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P18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14-1762)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指出,Aesthetic 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对美学学科的定位),……“感性学”是把艺术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的。

鲍姆加登美学的缺陷是将美学从属于哲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从属于认识论。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神学大全》书中:“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片面性: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不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

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

弗洛伊德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意识的紧密联系,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

”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其内涵在于:A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这也就是生活。

B 凡是有利于生活和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C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其意义在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命题把美即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A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B “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C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

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是他始料不及的。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物”成为“物的形象”:“物”指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第二节美学的哲学基础P24一.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定自己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2)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