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美学

服装美学

服装美学姓名:程明班级:服装设计1102学号:201108020222关键词:服装美感、服装搭配、审美摘要:服装美学(costume aesthetics)是研究服装美、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服装艺术类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既隶属于普通的美学范畴,又遵循服装艺术与服装审美的特殊规律。

一、服装美学简介服装美学是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等美学问题的思考。

它是从服饰文化学的的高度谈美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方面。

会同中西服装史、中西工艺美术史、同时还有民俗学、服饰心理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审美的基础,为服装设计课,服装造型及创意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服装美学形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研究内容是服装与着装人、环境融为一体的综合美感效果。

服装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和由此产生出的切合人类文化学研究的崭新立意和构思。

文章就服装美学在经济、教育、着装引导、美学深化方面进行了探究,对传播服装美学常识、提高服饰文化、完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意义。

二、服装美学的功能(一)服装美学经济服装美学经济作用教育作用引导作用深化作用服装美学是研究服装美、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形成于19与20世纪之交,是属于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美学。

美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范畴。

因此,服装美学具有理论思辨的哲学性质,但又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具有服装艺术与服装审美的特殊规律。

服装作为人类文化的凝聚物,人类生活的必备品,人们从服装审美的蛮荒时代过渡到了百家争鸣的今天,对服饰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服装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在服装美学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服装美学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实力。

恩格斯把人生状态分成生存和发展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自然形态的,是对人类存在和繁衍的保证,是质量低下的人生状态,我们把它叫做“生存”,这时作为“生存资料”之一的服装仅处于保暖蔽体的状态;而后者是社会形态的,是对人的生存主题的超越,是改变人的存在,是高质量的人生状态,我们称之为“生活”,发展资料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的主体需求,渗透为现代人的内在标准,不断改变人的本质,这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从最初的实用性上升到了装饰性,并具有了与社会文化相匹配的服装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

可见,服装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有了经济基础,服装艺术才会发展起来。

2.服装美学对服装经济的催动。

人们购买服装是物质消费行为,但里面包含着美学文化消费内容,因为货币换取了设计师的审美构思。

人们不但购买了使用价值,也购买了审美价值。

有时,服装的物理寿命还很长,而艺术寿命却到了尽头,被新的款式取代,时装便是如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越了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西方学者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存在于机械的律动中,高技术社会必然产生“心弦过紧症”等“高技术病”,艺术美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艺术美感的产品也具有诱人的市场,同样的服装材料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审美效果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别就很大。

(二)服装美学教育的重要1.服装美学是文化教育的体现。

孔子把服饰作为文明教化的重要议题,将服饰看成人格上的投影,在《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

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在仪容服饰要求上,毫不犹豫地以直线思维推衍,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社会的大事。

服饰做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可以表明你的身份、个性、气质、情绪和感觉,也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

同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盛行,文人满腹经纶,身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这时期的文化含有愤世嫉俗、蔑视放荡的意蕴,表现在服装上,就有了峨冠博带、飘然如仙的风骨,使人有宦海沉浮几何、自我超脱为佳、悠然傲世为荣的感叹;到了唐代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古长安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服饰上采取兼收并蓄,显得仪态大方、雍容华贵,唐代流行的“时世妆”装束,冲破了封建传统束缚妇女的“衣不露体,笑不露齿,行不露面”的羁绊,使唐代服饰文化大放异彩。

(三)服装美学的综合美服装的综合美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①个性美。

是服装与着装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产生的美。

②流行美。

是服装与着装人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

③内在美。

是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

④外在美。

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

此外,还包括在上述4个方面美的作用下产生的美,如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型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纹样等产生的艺术美;工艺、技术等产生的技巧美;佩饰、配件衬托的装饰美;服装与帽、手套、鞋、袜穿戴物品形成的整体美;服装与人的长相及修饰打扮产生的化妆美;服装的功能与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工具、对象相适应的实用美。

(三)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影响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美学体系,即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但是,所谓“现代美学”,绝不是如有些人所理解的,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的西方美学。

“现代”是一个全球概念。

“现代美学”应该是站在21世纪的高度,吸纳东西方文化的全部精华所建设起来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

尽管当代西方各种美学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还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方的美学体系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吸纳、包涵中国美学(以及整个东方美学)。

所以,建设现代美学体系,并不意味着从西方引进一个现成的美学体系。

就我们中国学者来说,为了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立于时代高度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我们应该下力量系统地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并且努力把它推向世界,使它和西方美学的优秀成果融合起来,实现新的理论创造。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于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

我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

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我以为,在以下三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看法极为分歧。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

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

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

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自在之物)。

或者说,外物和风景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身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

美在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柳宗元的命题,使我们想起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话。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

萨特这段话的意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没有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

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

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

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样。

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

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