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考试复习1.美的产生及你的观点答:对于我来说,“美”是本来就存在的。
因为即使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宇宙万物也是奇妙美丽的。
至于“美的产生”是因为有了人类才有的。
如果没有人类对万物的评价或人类自身精神追求,美的产生也就不会存在的。
具体归纳为:(1)、“美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美的产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2)、“美的产生”证实了社会在不断变化进步。
如果没有了追求,美是不会存在。
(3)、美产生于物质的自身价值,因为再丑的石头也会成为美丽的假山,再糟烂的泥巴,会变成精美的瓷器。
2.丑的概念及特征,以及与美的关系答:(1)、概念:丑作为审美范畴,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均匀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乏和不可能性。
丑有区别于畸形丑陋和凶恶,不是美的简单而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的理念。
(2)、特征: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以下特征:①、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②、丑与恶有密切联系,但丑不等于恶。
③、形式丑即指畸形、芜杂、毁损等,与形式美中的均衡、和谐、完整等相对立。
(3)、美与丑的关系:丑的概念与美的概念相比较存在,丑与美具有相反的内涵属性。
美学中的丑与生活中的丑有本质区别,美学中的丑常常以艺术的形态存在。
美和丑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美与丑相互依存,②、美丑的转化。
3.美感,服装美学,服装设计美学概念答:(1)、美感:是人接触到美丽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在美学史上美感又成为审美鉴赏或审美判断。
(2)、服装美学:是研究服装美的本质哲学,主要研究服装审美意识起源与发展、服装审美规律、服装审美历史、服装审美艺术风格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紧密联系着政治、哲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宗教等学科。
也包含了科学艺术技术,工艺技巧以及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
具体从服装表面审美形态来说,服装美学包含了服装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结构美、装饰美、形式美等,从文化内涵角度来看,服装美学包含了社会美、功能美、功能美、科技美、人类美、时尚美、艺术风格美等。
(3)、服装设计美学:是创造服装审美的哲学设计构思,灵感,思维到创作表现的视觉与情感的传达过程,包含着设计哲学,设计美学,设计艺术,设计文化,设计灵感,设计心理,设计符号,民族民俗文化和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4.服装设计原则答:(1)、经济实用性原则(前提)(2)、商品性原则(目标)(3)、效用功能性原则(形式服从功能)(4)、艺术性原则(艺术原则艺术效果)(5)、整体性原则(根本法则→多样与统一)5.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概念答:设计师:对设计事物之人的一种泛称,从事艺术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人。
服装设计师:指对服装线条、色彩、色调、质感、线条、空间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的人。
6.服装陈列师的素养答:(1)、陈列基础:主要是美学素养,服装知识等基础知识,如有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2)、陈列经验:更多来自于实践操作方面,即有曾今的工作经验,也包括个人在平时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3)、要对营销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7.服装共生美学观的再现性,表现性。
两者关系。
答:(1)、再现性:是客观地对待传统审美形态和表现对象的审美规律,塑造物体时应先了解对象的一些基本规律,比如比例、透视、立体观念、结构等。
(2)、表现性:是设计艺术表现主观的主题、体审美情感。
(3)、两者关系:在服装设计共生美学观中,再现性和表现性不是对立的,是相互融合的,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二者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二者结合表现的目的是一致的-------服装设计审美深邃的文化意韵的表达。
8.品位,格调答:(1)、品位:是人与生俱来或后天习得的审美品格和文化蕴涵,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的生动表体现。
是人们对某种文明境界和文明素养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下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使艺术作品具有了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
(2)、格调: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表达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是细微文化时尚的组合,格调可以反映出作者或艺术家的情操,它首先取决于创作立意,是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等因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9.灵感来源(1)、灵感:在服装设计中,一种潜藏的,一触即发的能发现闪光东西的能力,挖掘深层次的审美意韵的能力叫灵感。
(它是设计师长期积累和受外界环境激发时突然爆发的创作契机或冲动,有时带有偶发性的成分,灵感是从想象内容中产生出来的。
)(2)、灵感来源:①、绘画艺术②、音乐艺术③、舞蹈艺术④、戏剧艺术⑤、文学艺术⑥、建筑艺术⑦、电影艺术10.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答:(1)、同一色相配色(相同颜色配色)(2)、类似色相配色(相邻60度以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搭配)(3)、对比色相配色①同一色相(色相差0)②临邻近色相(色相差1)③类似色相)(色相差2-3)④中差色相(色相差4-7)⑤对照色相(色相差8-10)⑥邻近补色(色相差11)补色色相(色相差12)11.颜色搭配原则与禁忌答:(1)、搭配原则:①、冷色加冷色②、暖色家暖色③、冷色加中间色④、暖色加中间色⑤、中间色加中间色⑥、纯色加纯色⑦、净色(纯色)加杂色⑧、纯色加图案(2)、搭配禁忌:①、冷色加暖色②、亮色加亮色③、暗色加暗色④、杂色加杂色⑤、图案加图案12.个性概念,组成,特点,结构与共性关系答:(1)个性:也可称人格。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2)组成:个性包括个人倾向性和个人心理特征两部分。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3)、特点:①、社会性:个性有先天遗传影响,但主要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②、组合行:不是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③、独特性:个性是相对与共性而言的,因此人的性格指的是个体的独特性。
④、稳定性⑤、倾向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气质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并能在一段相当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总和。
⑥、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结构:①、个性的倾向性:指人堆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
决定人追求什么。
②、个性心理特征:只认得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国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③、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
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解活动。
(5)两者辩证关系:“共性”即普遍型,“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总要服从于这类食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13.四大名绣及各自特点答:(1)四大名绣:①、湖南“湘绣”②、四川“蜀绣”③、广东“粤绣”④、江苏“苏绣”(2)各自特点:①、湖南“湘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②、四川“蜀绣”: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③、广东“粤绣”: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
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
④、江苏“苏绣”: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
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14.扎染工艺流程:答:一般三个步骤:(1)、染前处理:①、退浆目的除去浆料②、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③、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④、熨平待用(2)、捆扎染色:将以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
完成之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3)、染后处理: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
即染前处理→捆扎布料→浸水→染色→冲洗晾干→熨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