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衙署区
州城扩建 水运
五代 梁汉晋周
《东京梦 华录》
《清明上 河图》
居住区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管理制度 宋以后,里坊制解体,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市场——商业区
坛庙建筑
3.道路系统
五、城墙
唐以后 夯土包砖包石
敌台和马面
瓮城
城楼:
七、重要实例
1.唐长安 (1)选址 (2)规划特点 A.以宫城为中心;B.街道;C.里坊;D.市场;E.园林
几个基本概念: (1)里坊(2)市场,市坊,草市(3)陪都Biblioteka 斗城秦兴乐宫遗 址
160闾里
八街九陌
未央宫 正门向北
陵邑
格局严整 宫殿居北 功能分区
晋洛阳
邙山 洛水
320里
<洛阳伽 蓝记>
六朝建康
吴晋宋齐梁 陈
龙蟠虎踞
秦淮河 长干里
2.元大都
(1)保留金中都旧城,在东北另建新城 (2)型制(三套城) (3)水系设计 (4)形制规整、分区明确、道路(胡同) (5)空间景观设计
四、城市选址
1.自然条件 水资源 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与军事上的要求
五、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河北易县 燕下都
赵邯郸
曲阜鲁城 山东临淄齐故都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宫殿区
宫殿区(衙署区)
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宫殿的位置:城市中轴线 防卫性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从半坡村到明清北京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要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1.选址 2.布局结构 3.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國 中国:
防卫性
西方:city (城市、市镇) 市民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特有的作用: 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二、城市的起源
1.先有“城”后有“市”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市”进行交换的场所
2.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始
1.《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 《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 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凡士者近宫, 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马可波罗游记》
3、明清北京
(1)皇城为中心;(2)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3)左祖右社
梁思成先生赞美它是“都市计划的杰作” 英国城市学家培根:“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