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仁宗时进一步拆除坊墙。这样,封闭坊市的时间限制和 空间限制都被打破,完成了从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 巷制的过渡。
东京城一片繁荣景象: 1.商业街成批出现,专业性市街和综合性市场相辅相成。 2.夜市、晓市的风行。 3.周期性市场的开辟,以相国寺庙会最为著名,每月开
放5次,“万姓交易”
4.商业、饮食业、娱乐业建筑空前活跃。
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
2021/2/4
1
10
2021/2/4
1
11
2021/2/4
1
12
2021/2/4
1
13
筑城的办法: 夏商——版筑夯土城墙
唐以后——砖包夯土墙
门洞结构:早期采用木过梁,宋以后推广砖拱门洞。
水乡城市则设水城门。
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市中设有两道城门,形成“瓮城”
另外,还设有敌台、窝铺、城楼、敌楼等。
的崛起———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
2021/2/4
1
2
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
手
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 衙
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 和
“市”环以高墙,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列侯封邑达到万户允许单独向大街开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 建设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
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
商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 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
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城墙,外郭则始终是竹篱。
建康的居住区也有里的名称。如:长干里(最著
名的吏民居住的里巷。“干”指山陇间的平地)、乌衣
4.居民的娱乐场所:
南北朝至唐 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
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
外春游的盛况。
戏20场21/2/单4 独成立“瓦肆”,包1 括各种技艺在内。
17
2021/2/4
1
18
2021/2/4
1
19
2021/2/4
1
20
5.绿化:
特点: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更
为壮观。
代表城市——唐长安。 “里”与“市”管制有所放松,夜市屡禁不止。 江南的扬州、苏州夜市更是热闹。 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2021/2/4
1
6
2021/2/4
1
7
2021/2/4
1
8
2021/2/4
1
9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
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宫城:由三区宫殿组成,中为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太极宫,
西为宫人住居的掖庭宫,东为太子住居的东宫。
郭20城21/2/城4 墙为夯土筑造,东、1 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3,3
郭城内设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通向南
面三门的3条街道和沟通东西面三门的3条街道,合成 “六街”,是全城的主干道。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北魏洛阳也是北方佛教中心,全城有佛寺1000余座。
主要的官署、太庙、太社和著名的永宁寺塔,都分布在 宫城前的御道——铜驼街两侧。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
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2021/2/4
1
31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2021/2/4
1
4
2021/2/4
1
5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曹魏都城——邺开创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
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组成“里”(北魏后称“坊”)
一、汉长安的建设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苑囿、明堂、
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2021/2/4
1
28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
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城门。
每个陵邑都达到五、六万户的规模,组成了以长
安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在长安城西面则建有建章宫及明堂辟雍、宗庙等
礼制建筑,以及范围广阔的上林苑。
2021/2/4
1
29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考
古探明,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大体上呈直线,互相 交叉成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 米。这些大街由排水沟分成3股道,中间是皇帝专用的 御道,街两旁种有槐、榆、松、柏等树木。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意义:隋唐长安城以恢弘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壮观的
2021/2/4
1
34
宫殿、封闭的坊、市,宽阔而冷寂的街道和星罗棋布、
高低起伏的寺观塔楼,充分展现了中国封建鼎盛期的都 城风貌,谱写了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杰作。
局限:城市地形的选择不够恰当。街道采用很大
尺度,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甚至影响到上朝, 反映出工程技术与庞大的城市规模未能同步适应的历史 局限。
2021/2/4
1
39
称为“瓦子”的游艺场,设有供表演的戏场——“勾栏”
和容纳观众的“棚”。
意义:这些街景和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的
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 大转折。
东京的桥梁以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突出,是用木材作成的
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于舟船通行,表现了宋代木 工在结构技术上的创造。
15里。 2021/2/4
1
30
内城居外郭中轴位置,除北部有宫城和苑囿华林园
外,主要分布官署、庙社、仓库。
居住区大部分都在外郭,分为320个里坊。
商业点的市也很集中,主要有城西的“洛阳大市”,
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外商云集的南郊“四通市”。
洛阳城内的树木也很多,登高俯望,可以看到“宫
阙壮丽,列树成行”的景象。
文献记载长安城内有9市、160闾里。9市的位置
在横门大街北段两侧。3市在街东,称东市;6市在街西, 称西市。
闾里:就是指后来的居住里坊。
汉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
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 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 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以明德门为起点,包括朱雀大街、承天门街和太
极宫主轴所组成的纵深轴线,总长度将近9公里,是当 时世界古代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轴线。
宫城与皇城间横街宽200米,朱雀大街宽度则有
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全城形成规整的棋 盘式布局。
唐代城市则基本沿用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
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 心偏于一边。在城市改造上,除了修建大明宫,在城内 东部建兴庆宫,城东南角整修曲江风景区。
条宽阔端直的干道成为全城的纵轴大街。东京城的这种 宫城居中的三城相套格局,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
沿用,对后期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2/4
1
38
东京城的城市结构:里坊制走向街巷制。 北宋初年,东京城仍实行过里坊制和宵禁制,设
有东、西两市。
宋太祖继位第6年,正式废除夜禁,准许开夜市。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2021/2/4
1
21
北京钟楼
2021/2/4
1
22
北京鼓楼
2021/2/4
1
23
西安钟楼(明)
2021/2/4
1
24
西安钟楼鸟瞰
2021/2/4
1
25
西安鼓楼鸟瞰
2021/2/4
1
26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2021/2/4
1
14
2021/2/4
1
15
2021/2/4
1
16
3.道路系统布置: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局。
地形平整和完全新建的城市——均齐方整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