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生:我品尝的可能是桔子水。
师:你凭什么断定你品尝的是桔子水。
生:因为我以前喝过桔子水,就是这个味。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到底什么味?
生:有一点桔子的味道,很酸。
生:我品尝的也有一点桔子味,但是我觉得只有一点点酸,还带点甜味。
生:我喝的是碳酸饮料,气儿特别多,喝完后总会打嗝。
师:品尝完饮料,你都有什么想法?
(学生重复教师的建议,教师要抓住认真听讲的典型,用奖励画标志的策略进行评价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刚才提到的方法做一做,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取材料。
(组长取实验物品--学生制作溶液--展示)
师:制作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交流:盐(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甜了),长时间放置无沉淀等等。)
生:糖块还没开始溶解呢!
师:我想快点喝到糖水,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板书课题)
生:用筷子使劲地搅拌。
生:用热水。
生:先把糖块剁碎了,再放进水里。
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糖块的溶解吗?
生(齐):能!
(二)实验探究
师:老师有点不大相信,你们想怎样证明给老师看?
生:实验!
师:实验要怎样做呢?
生:拿筷子使劲搅一搅你刚才放了糖块的水,肯定它溶解得就快。
(学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开始汇报,进行汇报的同学要清楚地阐明小组的验证结果,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补充、质疑。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你们的实验成果?
(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看黑板,先看一下有争议的这几种物质(面粉、粉笔末、黄土等),它们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学生交流)[如仍有异议,可启发学生放到课后研究,如面粉、奶粉等]
师:三种方法全用上了。看来,方法越多,溶解的速度就越快。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都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儿了?
生:我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粉后,总是用手搅一搅。
师: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要想使洗衣粉更快地溶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热水。
生:有的洗衣粉都结块了,在倒进热水里之前,最好把它弄碎了。




探究内容
师生互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师:这是一杯很干净的、可以喝的水,谁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喝):就是一般的纯净水的味道。
师:我想让它变成有甜味的水,大家说怎么办?
生:加糖!
师:好,老师现在加两块方糖进去(加糖),谁再来尝尝水的味道?
(生尝)
师:真的变甜了吗?
生:一点也不甜。
师:加了两块糖,为什么水还是不甜呢?
师:你的汇报很有科学家的味道。比如,实验中你们注重了时间,还亲自把糖块拿出来进行对比。说得很完整。看来,搅拌、用热水、研碎的确能够加快糖块的溶解。现在我们来比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糖块溶解得最快。
(师统一口令)
(学生实验)
师:看来各小组不分上下,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糖块先研碎了,放入烧杯中,再倒入热水,马上用筷子搅拌。
师:刚才同学们说:"化了""溶化了""不见了",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板书)。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制作过程讨论一下什么是溶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这张表格,也可以在这张纸的背面用你喜欢的其他方式写出你们对溶解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发放表格,大屏幕展示)
我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盐(糖)在水中的变化颗粒变小,最后看不见了颗粒变小了,还能看见没有变化
科目:科学,第2单元,第1课,课时:1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课题
4、水变咸了
教学
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二)配制溶液,认识溶解。
师:你想不想也做一杯盐水和糖水?(想)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你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实验桌上有盐和白糖、红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筷子、塑料勺和清水,看你能不能用到。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
师:谁来提点建议或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提建议)
师:老师也有三个建议:1、制作时一杯水中只能放一种物质;2、往水中放盐或糖时要适量,一般1-2小勺即可,可以先放一小勺,观察现象,然后再放一小勺,再观察;3、认真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谁来重复一下老师的建议。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你想给同学或老师提点什么意见和建议。
(学生交流)
师:布置两个作业。
1.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用量筒分别取200ml水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然后分别加盐和糖,直到饱和,看能溶解多少盐和糖?比一比谁溶解的量大?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溶解
盐、糖、高锰酸钾、面粉
对于大家肯定的这几种物质有没有异义?
(学生交流--教师完善板书)
师:对照刚才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要敢于大胆猜想;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要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等)
(四)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继续往盛盐水的烧杯里加盐,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盐水更咸了;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一直溶解下去等)
生:我喝过橙汁、椰汁还有香蕉汁。
师: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甜甜的,爽爽的,还很解渴。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很多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
师:选择你们小组中的一种饮料,拿出品酒师的架式和方法来细细地品尝!
(生品尝)
师:谁来说说你品尝了饮料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我品尝的饮料带点苹果味。
师:那我们试试吧!
(学生实验)
师:说说看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师:当我们继续向盐水中加盐,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我们叫做"饱和",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像白糖、咖啡等这些溶于水的物质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五)课堂反思,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不错,请大家评报告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第2单元,第2课,课时:1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课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师:实验过程中,你们用没用搅拌的方法?
生:没有用。
师:为什么不用?
生:为的是让两个杯子的条件相同。
生:如果搅拌了,研碎的方糖溶解得更快了,就不知道到底是搅拌还是研碎使它溶解得更快了。
生:我觉得要么都搅拌,要么都不搅拌,只要搅拌的速度相同,同样可以证明。
师:说得很对。还有做别的实验的吗?
生:我们的实验证明的是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在水的多少相同的情况下,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放入的方糖都不研碎,也都不搅拌,五分钟后把两块方糖拿出来比较,冷水里的方糖剩的比热水里的方糖要大。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溶解
不溶解
有异议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要让大家认可应该怎么办?
生:具体做一做,验证一下。
师:好,这么多的物质实验起来容易混乱,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学生提建议:彩笔编号、贴标签、对应、分类验证等。)
师:老师这里还有清水,你们打算要几杯?(组长回答)好,你们觉得多长时间能验证完。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
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师:真是学以致用啊。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快溶解的方法?
生:冲咖啡的时候要用很热的水冲,一边冲还要一边搅拌。
生:做菜的时候,往菜里放盐或精的时候,都要用铲子使劲搅拌,这样盐或味精才能溶解得快。
……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啊,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并想出防治措施。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水的温度也是一样的。
生:方糖的大小一样,还要同时放进水里,不能一个早放,一个晚放。
师:这么多条件都一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条件?
生: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只有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解决了搅拌的问题,那怎样证明热水、研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小组一起讨论,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所猜测的这三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加快溶解!
生:3分钟。
生:5分钟。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都带着表吗?自己看时间,5分钟一到,全都停下来。看哪个小组能够完成任务?现在请组长将塑料盘中的物质取出来一一放到桌子上,然后拿空盘上来取水。
师:下面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做好实验记录(大屏幕展示)。
(学生实验--填写表格,对照猜想)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已经完成任务,有的小组没有完成呢?
生:我真想把我刚才品尝的饮料都喝了。
水的变化底下变咸(甜)了上面变咸(甜)了全变咸(甜)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