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 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 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 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 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 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 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博的只是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 3)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识、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塑人,以行正人,才能培养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好学生。 4)全面的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进修)等 5)专业的技能 。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1) 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对象。 2) 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 沉默技术——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4) 宣泄技术——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5) 探讨技术——探讨技术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6) 面质技术——面质技术指教师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7) 自我表露技术——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总之,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的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第一节 人的发展。
人体发育过程分为四个时期1胎儿期此时期生长占优势而机能分化少2初生儿到成人期此时期生长发育都快生长和机能分化基本获得平衡3成人期4老年期(儿童至青春期圣经系统几乎已经发育完全) 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认为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对机能内外的各种刺激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摸快说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 3.反射和反射弧p33 (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把反射分(无条件发射)与(条件发射)。 无条件发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人。(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 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存在着很多的异同点(大题)。 相同点: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不同点: ①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 ②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③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④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望梅止渴属于经典 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操作性 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元阿里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例如,父母可以用微笑、爱抚、奖品等来强化孩子的自利行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无休止的哭泣。 二、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填空)。所谓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一)(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填空)。 1.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 和思维萌芽阶段三个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填空/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