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考试试题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
(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③第三,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①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即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的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结果,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入侵别国等。
③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3、 试述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1) 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最终形成的理论。
(2)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实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即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3)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5)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把以人文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6)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1)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 形式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但是它的波动是有限的,不会无限下降或无限上升。
③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是通过交换实现商品价值,等价交换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价格决定价值。
④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关系经常导致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从较短的时间看,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价值,而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而且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
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3) 作用①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②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商品价格通过价值规律作用实现,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使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大体保持平衡。
③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就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在商品交换中就会获利较多并在竞争中获胜。
④第三,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的那些生产者就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⑤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价格机制,生产水平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较多,发展较快,反之则在竞争中失败。
⑥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要正确认识价值规律。
5、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1)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般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即在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核心内容是人们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括:1) 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的二因素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价值规律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 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阐明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
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深化了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创造价值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化了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