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推荐浙江衢州2008(一)(12分)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二、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1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2分)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分)9.战国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2.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吉林长春卷)20072006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B.困于心(同“捆”,束缚)C. 衡于虑(同“横”,梗塞。
)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的道理,进而提出了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衡”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苦:2曾益其所不能曾: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bì犯过失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B、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于D、而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 9 10A D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考题一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生于忧患B、奉命于危难之间C、万钟于我何加焉D、欲有求于我也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敌国外患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C、而后喻(明白)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躬耕于南阳B、舜发于畎亩之中C、皆朝于齐D、骈死于槽枥之间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考题三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A、劳其筋骨(劳累)B、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国恒亡(灭亡)2、选出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战于长勺B、皆于美于徐公C、生于忧患D、所恶有甚于生者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使他物资缺乏)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D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A、忧患能激励人兴奋起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B、忧患能使人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安逸享乐使人很快就死亡。
C、忧患能激励人更好地生活,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D、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经受磨难。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练”。
D、本文的论述的重心是“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B、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