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

遂开门纳众。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

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

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击柝者:打更的人。

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B. 使击柝如故(原来)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

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

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

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

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

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

诣: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天气非常的寒冷,人和马冻死了很多。

“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这个词语把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突出了气候之恶劣,此时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结合文章内容分步概括,①李愬利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风雪之夜出兵,这是对方没有想到的;②为防止城中守军察觉军队的行进,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③进程后只杀看守城门的士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以此瞒天过海。

故答案为:⑴D;⑵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⑶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⑷“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⑸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

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

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

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冻)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却)不敢违抗。

(到)半夜,雪越下越大。

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

靠近城边有(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

四更天,李愬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

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上了城。

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

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

到了里城,也是这样。

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

鸡啼,雪停,李愬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

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

"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

"起身,到庭院里(静)听,听到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

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卫城,砸烂了卫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

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

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

(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

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旃:通“毡”,毛织物。

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③羝(dī):公羊。

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

⑤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D.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D(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

B.吃的/喂养。

C.回来/归依。

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⑴D;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⑶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

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

(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

(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

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去国怀乡去:到,往B. 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D. 吾谁与归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渔人甚异之B.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境过清D. 感极而悲者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1)A(2)C(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