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的案例分析
【内容提要】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战略的实现。
本文通过对Y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企业信用管理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用/信用管理/信用风险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信用基础十分薄弱。
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国家范围的单一企业,各种经济资源由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商业信用被严格禁止。
信用销售如赊销、分期收款等方式,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买方市场的必然。
信用销售的目的是渗透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赢得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因此,我国企业这种传统落后的理念和结算方式、信用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如何加强信用管理,提高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企业信用基本情况
(一)企业信用管理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我们对该企业8名高管和中层人员进行调查,其中3/4的人员认为“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手段,信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
所有的人都认为“讲信用”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关,对长远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二)企业信用规模
Y企业2006年6月末信用规模余额为4.78亿元(见表1),其中信用输入(信用需求)余额3.7
亿元,信用输出(信用供给)余额1.04亿元;2003~2006年上半年累计实现信用输入31.8亿元,实现信用输出15.21亿元。
从动态看,信用总量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4~2006年(折合年率)环比增长率分别为7.53%、83.07%和146.54%,其中:信用输入分别增长-1.97%、89.36%和144.48%,信用输出分别增长53.98%、63.51%和153.62%。
据调查,账面数字大主要是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往来账务处理不妥因素影响所致,并不主要是采用信用销售的结果。
(三)信用管理
近年来,虽然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由于该企业多年来在产品定位、技术、质量以及信誉积累等方面较好,竞争中基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加上送货上门、优质服务(一般24小时之内为其解决),所以现金销售、款到发货的策略得以长期实施。
只有极少量的延期付款,由销售人员直接掌握,财务上也没有进行账务处理三、案例分析
(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管理意识不强,管理体系不健全
调查发现,Y企业虽然对信用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程度还不够。
在信用标准和信用额度方面,企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控制额度,全凭销售部经理随机掌握。
在信用调查与风险控制方面,对客户选择没有规范的制度和流程。
2.信用需求大于供给,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从表可以看出,Y企业信用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信用需求(信用输入)始终大于信用供给(信用输出)。
尽管从年均增速看,43%的信用输入增长率低于59%的信用输出增长率,但由于前者基数大、后者基数小,从存量看前者对后者的比率始终保持在2.1倍以上,并且不论是存量,还是流量,其差额近三年均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3.信用销售规模较小,对企业成长贡献度低
4.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内外部信用风险偏高
企业信用风险具有双向性,即包括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和企业对其客户(或银行)的信用风险两方面。
鉴于本文研究的限制,无法获得Y企业客户的财务数据,所以不能定量说明Y 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偏低,属于朴素的信用管理阶段。
企业受计划经济之累较重,约束较多,对市场经济下的信用管理认识不足,在信用销售方面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信用政策不够清晰、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没有运用好信用政策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不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
尽管如此,A公司的现金销售策略总体上与其过去的发展环境基本适应——这也说明企业信用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偏好、市场地位和竞争环境。
2.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信用风险较大。
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Y企业又没有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对客户的状况不能及时观测和防范,面临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风险的双向性,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及其它变动因素,对于其信用输入客户来讲,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企业信用建设:
1.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资源配置并非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有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信誉。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积聚信誉加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需要。
全社会都应当进一步提高对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营造企业信用管理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社会重要的基础部门,也是社会信用主体,其信用管理状况和微观机制再造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3.完善并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作用
要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中介组织通过对信用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其服务、约束和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等作用,这对于建立惩戒机制、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信用管理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各国情况看,政府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体制下,这一特点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