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面点之首是馒头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2、副食1)菜类和豆腐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2)果品(3)肉类(4)调料天然调味品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4)中国菜系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我国菜系大致划分为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
闽菜粤菜湘菜鲁菜二、饮食方式1、用餐方式先秦时,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西周时食案2、用餐制度两餐到三餐唐代分食制到合食制3、饮食礼制尊卑有序,尊重长者忌十二筷三、饮食器具1、炊具商代后母辛方鼎雷纹扁足鼎鬲汉代铜釜龟形鬶蟠虺纹甗汽柱甑饕餮纹甗2、餐具西周散氏盘夔纹簋几何纹敦四足簋簠3、饮具鸟尊牺尊觥兽面纹斝卣壶四、中国茶文化1.茶的起源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以前是煮茶,放调料唐代煎茶宋代“斗茶”、“点茶”斗茶评定茶叶质量好坏的方法,审查汤色(纯白色为上。
其次清白灰白黄白)和汤花明炒茶冲泡饮用2.茶的种类与功效1)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碧螺春(2)黑茶全发酵,时间长普洱茶(3)红茶(全发酵茶)祁红、滇红、宁红(4)乌龙茶(半发酵茶)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5)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6)花茶3、茶水泉水、江水、雪水、露水、井水4、茶器5、中国茶道精神茶艺和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1)和谐与宁静2)淡薄与旷达3)礼仪与养生、清思五、中国酒文化1.酒的起源与发展1)仪狄、少康造酒的传说杜康——“酒神”(2)白酒的产生(唐代酱香型茅台浓香型五粮液清香型汾酒米香型山花(3)葡萄酒和啤酒1892年,张振勋创办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1904年,德国人在青岛投资建立啤酒公司2.酒的作用1)刺激人们的感情(2)用于各种礼仪(3)对文学艺术的催化作用六、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宫廷层贵族层富家层小康层果腹层七、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精美情礼八陆羽《茶经》:1人们尊称陆羽为“茶神”、“茶圣”、“茶仙”;2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从茶文化学角度,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4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5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九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1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2茶叶科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3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4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5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思考题1,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思考如何弘扬中国的茶文化2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谈谈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第二章服饰风俗一、人类服饰探源旧石器时代,出现骨针;新石器时代,掌握葛麻布的纺织技术;商代,掌握丝织技术;周代,服饰制度形成二、中国的传统服饰1、头衣:冠、弁、冕、巾1)冠贵族的一般头衣,主要功能是礼仪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2)弁比冠低一级的礼冠(3)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到明代。
冕由延、旒、纩等组成,民间称“平天冠”、“太平冠”延头顶的板旒珠子,天子头前12珠纩系在耳边的玉玄色,象征天延前园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纩象征告诫天子不要偏信谗言(4)巾帻、幅巾、儒巾绿色最低贱5)幞头(官员有硬幞头,防止朝廷上交头接耳)、乌纱帽2、上衣(1)襦长襦、短襦、深衣(2)玄冕古代天子、诸侯、大夫的礼服(3)禅、复、裹衣、领、衽、裾、袂、祛3、下衣(1)裳、绔裳同“常”(2)穷绔、纨绔4、足衣(1)鞋先秦称“屦”、汉以后称“履”、南北朝隋唐时木屐大行,谢灵运发明活齿屐,人称“谢公屐”(2)袜写作“襪”三、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1、秦汉冠服制的确立黑色是最尊贵的象征春绿夏红秋白冬黑2、唐代的服饰新潮1)标志官品高下的品色服;唐太宗贞观四年,诏定品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色。
”次年规定:“庶人以白。
”形成了黄、紫、红、绿、青、白的等级。
(2)倾心胡服的风尚便于日常活动3)妇女服饰新风尚A、妇女“著丈夫靴衫”B、妇女穿戎装C、空前绝后的袒露装D、姿态万千的裙式思考题:形成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1.宋代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提高文臣的地位2庞大的士大夫阶层,文人气质浓厚(3l理学兴起,重建封建伦理秩序3、明代恢复汉族衣冠1)龙袍、蟒袍和补服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一品文官仙鹤补服二品文官锦鸡补服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鹏文禽武兽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2)凤冠、霞帔水田衣(3)“分等级,定尊卑”的服饰界定4、清初的服饰变革1)薙发留辩、瓜皮帽、马褂、马蹄袖(2)冠顶、旗袍和旗鞋“两把头”大拉翅(旗头)3)暖帽、凉帽、顶戴花翎5、中山装的诞生五颗纽扣标志五权宪法4个口袋放钢笔三民主义四、服饰的社会性1.等级性(1)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2)不可逾越的常服制度;(3)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4)副使用了得等级要求;(5)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6)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2.地方性(1)用料的不同(2)服装样式的不同3.民族性4.伦理性5.功能性思考题;近代服饰变革的意义是什么?1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革命,标着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彻底消亡,这是中国服装跨时代的巨变2是对保守封闭的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亡,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3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变革,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审美文化与世界的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实现古代近代现代一体化4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它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一个制作服饰的流派红帮这是中国服饰史的一个创举第三章建筑与居住生活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方式之一。
主要包括居室、家具、宅院、树果、六畜等在建造、经营、使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
由于住宅是构成村落、城镇的基本建筑,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物质文明的外在标志一、构木为巢的启示1、天然岩洞(时间跨度100万年左右)空间相对狭小、地势较高、临近水源、严实干燥常年不见阳光,温度低,地面潮湿,难以抵抗寒冷2、巢居(穴居)巢居是一种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是原始人将树干枝叶、杂草等搭建在树冠上的原始建筑。
1对付低洼地区的瘴气、毒虫及猛兽的侵害2 居住面积无法自由选择、稳定性差穴居横穴居室(在向阳的山坡上挖成的拱型的洞)竖穴居室(在高原或高台上挖竖穴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由穴居、半穴居,上升到地面房屋;炎热潮湿的南方,由巢居、半巢居(干栏式房屋),下降为地面房屋。
到春秋战国为止,不仅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确立了,住房建设所用的木、石、砖、瓦,全部齐备了。
二、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1、宫殿宫殿是我国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
是历代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公元前20世纪,奴隶主开始为自己建造宫殿。
现保存比较完好的帝王宫殿有北京的明清故宫、沈阳的清故宫。
2、民居1)四合院古人称住居为“第宅”,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条件不同,第宅的形式、结构、布局、材料也不同。
中原地区的住居结构基本相同,主体建筑坐南朝北,都有堂室、庭院、院墙等。
从广义上讲,贫民和富人的第宅都是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自秦汉后没有太大变化。
其特点是院落四周都是房子,窗子开向院内,对外不开。
大型的院落有多层,称“进”,可供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2)堂和室秦汉以前是前堂后室,之后发展为一字形的一堂两室。
天子、官府的大堂,既称堂也称朝堂是家庭成员祭祀、饮食、议事、待客的地方。
3)门户、门楼、门匾、石狮门户是用来封闭、保护第宅的第宅的大门也称外户,它代房表一个家的门面,包括门楼、门匾、镇宅石狮等。
(4)墙和影壁墙是构成房屋和院落的主要部分,又称作“垣”“堵”“序”等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宅院,防止野兽和偷盗。
古人在门口内外,还要修一道短墙,正对着门口叫“影壁”、“照墙”。
先秦时称“罘罳”、“萧墙”、“屏”思考:居室建筑的文化内涵?1高台帝王权威万人景仰2均衡之美对称3四合院封闭性格安全感4园林儒家修齐治平三、室内家具1、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长跪、箕踞主要因为服饰与室内陈设的原因席——莞、簟、筵、衽榻、箕股胡床——交椅、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椅櫈杌子、蒲墩盛唐五代以后,席地跪坐基本绝迹,垂足而坐成为起居方式的主流2、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1)几与席配套使用,衰老者居则凭几,行则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