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注意: ①不要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 原子。
②不要认为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 体原子。
4。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 一。分子
定义: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推论1: 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它的化学性质就由什 么粒子保持。
推论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 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它分子。
但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并没有改变,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且原子的数目也一定保持不变。
2。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 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关系: 元素
原子
定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义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粒子。
区
a. 用于说明物质的 b. 宏观组成;
a. 用于说明物质的 b. 微观构成;
b. 是总称、只有种类 b. 是粒子,既有种类
别 c. d.
之分,而不说个数 c.
的多少。
d.
之分,也说个数的 多少。
质子数 + 中子数 = 原子量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近的能量低,离核 远的能量高。 一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键是熟记该元素原子的核电
荷数,核电荷1—18的元素是: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1)在阳离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2)在阴离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的间隔越小。 ② 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压强越小,分子间
的间隔越大
二。原子
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和分子的关系及比较
关系: 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构成了分子.
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
物质 原子相比,原子更小,
但不能说原子都一定比
原子
分子小。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的说,气体物质和大多数
(2) 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
(3) 非金属元素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任何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有使自己的最外层 达到稳定结构的愿望。因此:
金属原子容易使最外层电子失去,而使次外层变成最外 层,从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 结构。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知识专题: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三.物质的分类 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五.溶液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知识结构:
金属元素
组成 元素 非金属元素
物质
构成 粒子
稀有气体元素
分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阳离子 离子
阴离子
二。知识点
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
关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建立在原子基础上的 系 宏观概念;原子的核电荷数的多少决定元素的种类。
3。元素的分类: 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多少,可划分为三类。 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
如: Na , Mg , Al 。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
等于4个。 如:C,P,Cl ,O。 3.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是2或8个。 如:He, Ne, Ar。
的液体物质及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氧气、二氧化碳、水、酒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
而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所有的金属,稀有气体等。
比较: 相同点: ①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② 都有微观粒子的特征.
a . 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但都很小。 b . 不是静止的,总是运动的。 c . 粒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不同点: ①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分子的性质 1。分子尽管很小,但它是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的。 2。分子并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总是不断的运动的。 3。构成物质的分子并不是紧密、无间隔的堆积在一 起,而是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 降低而减慢。
分子间的间隔受外界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是: ① 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温度越低,分子间
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 负电荷电量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即等于质子数)。
不同的原子其核电荷数是不相同的, 而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是一定相同的。 核电荷数的多少是划分原子种类(即元素种类)的依据。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则如下: (1) 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低 (离核近)的电子层,只有当能量
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排到能量更高的电子层 。 (2) 每一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3) 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
3.各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是8个电子,达到 了最外层可容纳电子的最大数,叫饱和结构;这种结构 的原子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导致稀有气 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因而这种结构又叫稳定结构。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氕、氘、氚三种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粒子。 Na和Na+都是钠元素的粒子。
注意: (1)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它并不是一种粒子。 (2) 划分元素种类的依据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就属于同一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相等,就不属于同一元素; 但是不要认为任何核电荷数相等的粒子都是同一 元素。如:Na+和NH4+
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还是非金属等)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十分密切。
三。离子 离子的概念及规律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
①原子失去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②原子得到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注意: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阴、阳离子后,尽管电子 排布不同了,也带上了电荷,但是它的核电荷数并 没有改变,因而元素的种类也没有改变。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叫离子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