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南京林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生姓名学位类别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领域风景园林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指导老师学院名称风景园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制学位论文拟选题目名称启东城市广场人性化研究类型技术研发类,工程设计类,管理研究类,其他来源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地、市级项目,横向项目,校内项目,自选项目,其他一、与所选题目相关的研究进展、现状(主要分析本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着重说明自己的选题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所列中、外文参考文献数量应不少于20篇)、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所选课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以及自己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及预期成果等):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
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
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
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累,是空间关于时间的诠释。
其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是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取向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城市广场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是整个地区设计建筑布局的一部分,它可以将不同的地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给人们创造聚集在一起的机会。
可以让人们从自己封闭的“场”中走出来,互相沟通、交流。
广场可以建得很有趣味,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娱乐、表演,这样的广场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工作之余,渴望获得良好的休息和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市民广场不但要一如既往地为使用者提供怡情、放松的场地,还要促进使用者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广场的内容在存在形式上也要从过去的静态转为动态,强调使用者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参与和创造。
此时的外部空间不再是公共建筑和居室以外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与建筑室内空间的内容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
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大众文化修养、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广泛和深入,现代设计中“人”的要素更加突出。
由于人与环境是一个共同的动态整体,人对环境的利用是富有创造性的相互协调过程。
因此,城市市民广场在品位上走向复杂化、高级化,并向社会的全体使用者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将是城市广场设计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在城市广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规模、尺度大(2)主题不明确、功能单一(3)植物配置不合理(4)传统文化缺失(5)服务设施不完善。
因此,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城市生活的设计,而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更应当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既然人的因素如此重要,那么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来寻求如何在广场空间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如何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如何进一步追求其人性化的发展;如何通过研究它的形态、布局等多方面组成要素,使其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协调;以及探寻我们如何才能设计出更优美、更科学、更富有人情味的广场,创造出更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
这也正是撰写本文的目的所在。
国外研究广场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最早只是作为市民会外交往和聚会的场所,当时古希腊人就用来表示广场。
公元前7世纪后,广场具有丰富和开放的文化内涵,它除了原先市场交易弁鄍,还是庆祝、审判和表演的场所。
中世纪的广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建筑规模尺度适合所在的城市小区,围合性很好。
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更加注重时代美学精神,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在广场的建设上得到很好体现,这与当时人们追求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是一致的。
戈菲曼(Goffiman,1963)在《公共场所的行为》(Behavior in Public Place)一书中写道:“当某个人在公共场所停留,或者止步逗留,或者来回走动,而又没有明显的外在目标时,这种状况有时称为闲荡,警察可以认为其行为不当而应受法律干涉。
”雅各布斯认为,战后50和6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城市面貌变得更为理性、洁净和卫生,但同时也铲除了原有城市环境中的丰富和魅力。
同时,巴克的生态心理学也从根本上加深了人们对于行为场景和活动模式的认识。
研究者运用直接观察、隐蔽观察、行为地图、访谈、问卷以及摄影和摄像等方法对广场、公园、街道和步行街进行了大量研究。
强调城市的外部孔家必须易于进入,富有生气和令人舒适;绿地应该供人休闲而不是单纯的花瓶;广场应该仍然是“城市的客厅”而不是摆设或陪衬;街道应容纳多种活动而不是单纯的通道或停车场。
1982年,日本学者渡边仁史在建筑学大系《环境心理》一书中系统总结了日本的有关研究。
书中把空间中的行为(behavior)定义为“带有目的之活动(activity)的连续集合”。
对于群体的活动模式,木村幸一郎(1937)关于人群步行速度与人群密度关系的假设迄今仍有参考价值。
木村认为,人群步行速度与密度之间,具有类似于流体速度与粘滞系数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密度下时,随着密度的提高,速度的降低并不明显,但是,超过某一密度(1.2m2/人)时,随着密度提高,速度明显下降。
不过,这是木村对建筑物室内人流流动规律进行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显然受到以管壁限制为前提的流体力学原理的影响,是否适用于各种外部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归纳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例,论述了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其专著《外部空间设计》等已有中译本。
邓肯(Duncan,1990)则深入一步,提出城市景观呈现为教科书形式,它已成为一个大仓库,其中储存有各种与秩序和社会关系(即意识形态)有关的象征和符号。
纽约城市大学的人类学家洛(SM•Low,1995,1997)长期从事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地段的研究,主要关心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尤其是大型空间的设计、保护和评估问题。
她历时十余年(1986~1997,收集资料时间总计七个月),对中美洲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的两个大型广场(帕奎中心与文化广场)进行了比较研究。
所涉及的比较对象有:历史演变、物质和空间的象征、使用者的活动和日常行为以及新闻报道与评论。
她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和广场的物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广场的文化表征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同时,这些现实中的表征和意义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改变,与理想的广场文化概念(原有设计意图)存在明显的文化冲突,反映了文化层面和社会政治之中的裂隙。
本项研究具有历时性、共时性、微观和宏观兼顾、比较与综合并重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反映出环境——心理行为研究领域在方法方面的进展。
国内研究中国原始的广场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后期。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并没有形成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是形成了比较发达且兼有交往、交易和交流活动的场所。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
”中国在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场空间。
现代城市广场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新生事物,关于城市广场景观的研究更是严重的不足。
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在中国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国内对广场的研究起步很晚,涉及的著作有胡长龙等编写的《园林规划设计》,此书对古典主义的广场景观设计作了精炼的分类概述。
王坷、夏健、杨新海主编的《城市广场设计》,郑宏编写的《广场设计》,以及施冰、陆世光编写的《城市广场绿地植物配置》等。
王建国先生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梁雪先生的《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的《城市空间设计》等都是关于城市设计和城市广场设计的较有影响的著作。
傅兆国的《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广场》和何晓佑、谢云峰的《人性化设计》都是对人性化广场的充分阐述。
在学术论文上王非(2003)以西安为例从从形象表达、实用功能、生态文化三个人性化层面进行设计研究。
特别提出了城市广场如何服务于避灾功能的理念,建立了空间拆拼模式以适应不同需求,以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
刘亮、郑振华(2005)从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效果角度,对三峡广场的空间特征和使用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夏非(2007)通过南京几个广场的调查,对广场的使用形态,品质方面进行调研,探求广场设计的一般规律,讲求设计应该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
伍星(2012)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空间的分析,来探讨空间语言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毛縯韬(2013)从环境知觉、环境认知、行为心理、人居环境科学等多个方面对人性化的城市广场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杭州地区的城市广场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研究,找出了杭州市城市广场应当保留的现实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出针对杭州市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和原则。
众所周知,随着人工环境的增加,人类逐渐丧失了很多自然环境,大地上的整个环境正在日趋恶化。
近年来不少人提出了环境问题,并指出了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影响。
城市广场景观企图依赖科技的创新来巩固自身的存在价值,因而愈加忽视了技术以外的因素,由于忽视人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中的尊严,较少考虑人性的基本需求,设计师们设计了一些外表精美绝伦,使用起来却十分不便的错误环境,在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中,令人十分关心的问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损害?如何评价今天的坏境?这些问题都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创造出来,最终要为人所使用,不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环境设计是对人性的忽略。
本文以人性化在启东城市广场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个案调查法、统计调查法等多种手段作为研究方法,以人们的心理追求和行为习性为切入点,对启东市四个城市广场的人性化方面进行了实地拍照考察、问卷发放、数据统计、行为注记记录等多种方式的调研,找出了每个广场存在的人性化问题,找出了启东市城市广场应当保留的现实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启东市城市广场设计提出了人性化的建议,并寻求了其在设计方法上的普适意义。
参考文献[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谢芸.城市住区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2012.[3]赵丽红. 滨海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2013.[4]陈江林. 现代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内涵研究. 2008.[5]黄俊皓. 城市休闲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6]荆海英.王耀武.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7]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徐磊青.城市开敞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区开敞空间为对象的分析与评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3[9]伍星.空间语言与人的行为——沙坪坝三峡广场调研报告. 《科技风》,2012,第10期:23-23[10]刘亮,郑振华. 空间·活动·场所——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空间特征及使用状况浅析. 《四川建筑》–2005[11]夏非. 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南京阳光广场、西安门、汉中门市民广场调研报告. 《现代城市研究》–2007[12]傅兆国.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广场[[J].新西部,2007 (12 ): 253[13](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等(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4]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等(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傅兆国.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广场[[J].新西部,2007 (12 )[16]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魏士衡.漫谈城市特色[J].城市规划,1990,(06)[18]顾坚.城市特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19]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fMl.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20]谌鸿,骆尔提.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21]宋钰红等《绿化景观设计丛书--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编辑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5-1[22]刘滨谊,李开然《人文主义色彩与城市广场风格》,2002[23](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4](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二、主要研究内容(明确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