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Humanity Design of City Square■曹瑞林敬威■Cao Ruilin Jing Wei[摘要] 广场是为人服务的,满足人的行为需要是广场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目标。
通过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广场活动内容,人的行为对广场空间、尺度、设施设计的要求,广场绿化对人活动的影响。
最后发现,环境与人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利用人的行为规律去创建人与环境和谐的广场空间。
[关键词] 城市广场人性化环境行为学[Abstract] Square is for human services, meeting people’sbehavior needs is the main target of plaza humanized design.Though the behavio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 the squareactivities, the behavior of the square space, scale, facilitiesdesign, green square on human activity influence. Finally, it is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people, whichcan take advantage of people's behaviors to founder of squarespace 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Keywords] city square, humanizat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过去30 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保持着快速发展。
进入21 世纪以后,旧城改造在城市建设中已接近尾声,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开始降温,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广场是供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景观。
它作为“城市的客
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和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
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场所,它是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
对它的研究能够起到提升市民户外活动品质、增加社会凝聚力、提升城市可识别性、推动周边商业、旅游发展的作用。
城市广场的概念古已有之,历史悠久、持续发展至今天。
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广场的概念和内容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更新,但它作为人与人交流、人的活动和主动参与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目前一些城市广场建设中的某些观念却背离了广场的本质特征,许多广场设计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因素。
出现了追求宏大的规模、平面构图的图案化效果,堆砌豪华的装饰材料却缺乏必要的环境设施,奉行“拿来主义”不考虑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系列问题。
这正是因为忽视了人们活动的需要,才导致出现很多精心建设、耗资巨大修建的广场无人问津的尴尬现象。
二、人性化设计理论广场人性化设计的理论背景是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力图应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设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人性化的广场设计需要从人、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人,即广场中的使用者,人对设计的影响包含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层面;行为,即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内容和规律;环境,即广场的空间、尺度、设施、绿化等因素,它们是支持活动的物质条件。
三、环境行为对广场设计的互动关系 1. 广场中的活动内容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
这种活动带有完成任务的性质,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大,几乎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
(2)自发性活动。
这种活动的发生首先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并且在天气、环境适应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对环境的要求高。
(3)社交活动是由自发活动引起的“连锁性”活动,当环境适宜且自发活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群体时,社交活动随之发生。
通过以上的活动类型,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广场活动进行分类(见表1)。
表 1 广场空间活动类型活动类型活动内容必要性活动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自发性活动放风筝、观景、散步、小坐、读书看报、约会、聊天等社交活动打牌下棋、集会、群体性锻炼、演出等在城市广场中人们主要进行的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交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环境提供相应的条件,如果环境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就会产生广场使用率低下的情况。
可见,要想营造充满人气和活力的广场空间必须要尊重人们的活动需要。
2. 行为对空间的要求自发性活动和社交虽然都需要得到环境的支持,但它们对空间特征的要求有一定差别。
自发性活动更多的是个体行为,而社交活动更多的是群体行为。
满足群体活动的空间特征多为空间开阔、视线通透、场地平坦、有围合感、场地具有集聚效应等,中央具有一个核心空间供人活动,四周布置小型的次空间,安排相应
的环境设施,供人休息、围观。
在营造群体活动空间时应注意避免台阶,高差变化不光会使人产生疲劳,还会打乱人们的步行节奏,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活动影响更大。
满足个体活动需要的空间特征尺度较小,围合感较强,可以通过高差变化、绿化等手段在广场的转角处或边缘营造具有一定的领域感和私密性的空间。
在设计这种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对环境的需求,例如细腻的材质铺装、宜人的微气候环境、良好的坐憩品质等。
同时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残疾人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
3. 宜人的广场尺度广场的尺度应考虑人的心理因素。
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城市、建筑、构造》中指出,人认知邻里的范围不宜超过274 m。
从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人的视力在超过130~140 m时就无法分辨他人的外貌、轮廓和性别。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人在相距25 m 以内,能清晰地看见对方的面部表情,可以亲切自由地交流。
人感知外界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当人们无法看清周围的人和物时就会失去心理上对环境的控制力,感到不安,不愿多做停留。
可见,广场尺度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广场辐射的人群规模和功能定位,为人们提供亲切、舒适的活动空间。
4. 环境行为对设施的要求广场环境设施的设计首先应从整体分布出发,根据广场的整体规划,了解这些活动分布的空间和位置,根据相应的活动需要安排不同类型的设施,确定数量和位置,以达到设施的有效利用。
如社会性活动由于人数规模较大,对设施的要求就更
加多样化,同时需要足够的数量。
根据美国学者威廉·怀特对美国广场座位的调查,一个广场的利用率与广场的座位数量成正比,每2.5 m2 的广场面积最少应提供0.3 m 的座位长度,这一组数据对座位数量的设置极具参考价值。
环境设施的设计还要了解人们在活动中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也是环境设施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根据有关统计,当人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舒适的步行距离为400 m,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会感到劳累,有休息的需要。
这就需要安排座位时需要根据人的生理需求考虑服务半径。
另外,根据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们更愿意坐在环境的边缘,这样背部会得到保护,同时获得更大范围的视域,这正是心理因素在设施设计中的体现。
5. 广场绿化对行为的影响绿化不仅给广场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与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营造空间。
单体的大型乔木可以形成伞状空间,形成一定的领域感和向心力,往往引发人们的聚集行为,成为人们各种社交活动的中心。
丛植的乔木可以形成林荫道或小树林,成为舒适的步行和坐憩空间,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能够满足如看书、约会等个人化活动的需要。
(2)营造良好的微气候条件。
广场中的绿化不仅有减少辐射、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还有降低环境噪声的作用。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给出的数据,当背景噪音超过60 dB时人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交谈,这对于人们活动的影响是明显的。
可以通
过乔木、灌木和草坪混合植栽的方式有效地降低噪声。
四、结语城市空间是为人服务的,这正是人性化设计的意义所在。
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发现,环境与人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活动,人可以选择和创造环境。
更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特点与规律,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这些规律去建立人与环境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使城市空间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曹瑞林.景观设计[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建华.珠江三角地区休憩广场环境及人群行为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郑州450002)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