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茂名文化广场绿化种植设计心得
李向荣
摘 要: 希望透过城市园林绿化的绿色的本质辩释“以人为本”的实际意义是城市开发建设要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 绿化; 人性化; 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 1000-6664(2001)05-0055-02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 B
城市广场是最主要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广场往往包涵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或独特的建筑艺术而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城市广场建设热潮高涨,建设规模巨大,资金投入在正常市政建设财政开支中占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广场直接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建设中贯彻人本宗旨的深度,将是能否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产生效益的深度广度的唯一检验标准。
茂名文化广场设计从形态规划设计开始,根据当地文化设施建设的需要,将图书馆、会展中心、音乐厅和市民露天舞台四大文化活动项目集中建设,采取广场空间的特征来布局这一街区,形成一个市民文化活动为主又带有一定市政广场功能的开放性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茂名文化广场的北面临城市主干道——油城八路,东西长达620m,南北最大纵深350m,总用地面积为14hm2,其中30%的面积规划为绿化种植用地。
茂名文化广场绿化种植设计被认为是这个广场特色设计的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反映这个广场在人性化设计探讨中最为深入的一方面。
这个单项设计历时半年,几经推敲,三易其稿,现将规划过程中所遇上的问题和研究的对策与大家交流探讨。
1 规则式种植与自然式种植的取舍
茂名文化广场的形态规划将广场空间进行方格网络化的组织,三大建筑物坐落其中成鼎立关系,布局上形成了南北主轴的前后延伸和东西次轴的左右对称均衡,有严谨逻辑序列的空间形态。
空间方格网络化带出了规则式种植的绿化初步设计思想。
种植设计将乔木排列成树阵,花灌木拼合成色块图案,以此构成大尺度的体形,产生相当建筑实体的份量并使之成为陈述广场空间序列的一个个单元词汇。
这样的想法追求了那种一统山河的宏伟气魄,表现人类驾驭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
经过更深入的工作之后,人本宗旨的思想对此发起了冲击。
人类到底是要征服大自然而达到独霸一切的目的,还是应该服从自然利用自然,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呢?每一颗美善的心灵都会为后者所触动。
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才是关心每一个人的未来,才是推进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纲略,以人为本在根本上才得以实现。
自然式种植是采用人工模拟自然的植物配置方法,这是寄托人们对大自然日渐消退的怀念,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渴望重返自然的实践,也是在人造空间中维持生态平衡的最有效途径。
但是,规则的广场空间融入有自然性状的植物群落,在空间序列上是扰乱了严谨的逻辑而破坏效果,还是中和了单一的条理犹如给严谨的慢板注入了一段自由的变奏,而成为广场中的活跃元呢?我认为是后者。
于是,我们的施工图设计是将一块块规则的绿化单元,分别接合成八大块自然式布局的生态植物群落。
群落的上层只选择了两种乔木,红棉(Bombaxmalabricum DC.)和扁桃(Mangifera silvatica Roxb)。
红棉树冠高耸挺拔、花色鲜艳,扁桃树冠浓密浑圆,如此体形简洁一致的乔木集结成为一组小树林,将会形成明晰的空间轮廓 。
总体上这几块“绿团”也成为与建筑实体的体量相当的空间元素,对于空间序列的演释效果与规则式种植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1-09-18;修回日期:2001-09-26
##
自然式种植所带来的大量多变的树荫、花丛等等宜人的空间,是市民的真切需要,也成为规则式超大尺度开阔空间的互补,这是相得益彰。
广场虽然要考虑到大规模的集会活动,但更多时候是作为市民休闲、社交的场所。
这样自然的有机空间对于我们亚洲人从历史渊源乃至于民俗传统都有最亲切的归属感,从而与市民的大量呈无序性的个体活动产生最大的亲和力。
广场作为一个容器,不但要以容量为指标,还需要以可容性为来衡量她的本质,这好比竹篮绝对装不住水的。
2 连贯开阔与荫蔽覆盖矛盾的平衡
广场从满足人群驻留量出发规划了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从广场空间艺术效果出发,规划广场中部为连贯开阔的宏伟空间,这都与南方气候条件对室外空间需求有良好荫蔽覆盖和通风降温产生矛盾。
这个问题也反映了空间存在可容性的本质,是一个场所舒适与否的概念。
我们是在绿化种植设计中着重考虑了这一问题。
首先,从规划上取得了30%的绿化种植面积,达到了绿量的总体控制要求。
绿化面积采用群落式种植,以大量乔木为绿化主体以产生集中的生态效应。
其次,在硬质铺地中种植乔木,设计中采用了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eq)、大王椰(R. regia O. F. Cook),上层有大块叶片带来一定的遮蔽覆盖,而下层的单杆树杆之间完全通透,既不对广场空间产生强硬的分隔,还适当地形成了网络立体延伸的效果。
另一方面,软质铺装地采取了自然式的竖向设计,突破广场的平面空间,形成缓坡草坪,也就形成了迎风坡。
这样可以增强了广场上局部的空气对流,产生凉爽的小气候环境。
3 市民参与
参与的实质还要从精神的概念上进行理解,我们不是要市民到广场中种养花草树木,我们要理解这一事物的发生是代表了群众的意愿,广场中的一草一木都要到现实中去找寻群众需求的社会根据,这才是积极意义上的让市民得到参与。
我们的做法是从植物造景出发,将市树龙眼树(Dimocarpus longan Lour.)、市花大红花(H.rosa-Sinensis L.)和簕杜鹃(B spectabilis. Willd.)作为主景大量种植,以尊重市民热爱乡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市树市花是市民推选的城市象征物,我们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不种植她,怎么能说这里是让市民参与了的呢?
城市园林绿化牵动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以植物造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从城市园林绿化开始的城市开发建设才是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道——这是绿色的宗旨。
在这里不也可以找到了以人为本的进程所要面对的一个方向吗?
参考文献:
[1] 刘永德,等.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李向荣/1971生/男/广东省茂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茂名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