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摘要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

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Abstract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目录前言 (2)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3)(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4)(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4)(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5)(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6)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7)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8)总结 (9)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前言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

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

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

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

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

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③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④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①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

②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家”的烙印。

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

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

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

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神子②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

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

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

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吴融)。

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

冶叶倡条遍相识(李①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②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商隐),净如。

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

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

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

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

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

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

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

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

“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

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

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

“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

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

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

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

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

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

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

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

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

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

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