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特点
2.古罗马的新建筑类型
• 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结构, 从而获得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建筑物也因此朝 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尼姆城的高架渠(公元前2世纪)。水道架在三层叠起来的连续券上,该高 架渠横跨戛合河谷,现存长度约 300米,最高达49米, 最大券跨度为22米。
3.古罗马建筑的新柱式和柱式组合
拜十个 莫 占字较 斯 庭。低 科 风建的 克 格筑塔年里 的的楼)姆 特构可。林 别图按教墙 贡和大堂外 献色小平的 。彩再面华 华分呈里 美为正西 而 八伯 活组边拉 泼,形仁 ,各,内 洋组中教 葱与心堂 式中塔( 圆心高 顶塔 是构 俄成米 罗一, 斯个其 对希余 腊 , 1555-1561
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Epidauros,约公元前330年)。 扇形看台的直径为118米,有14000个座位,分成34排。
பைடு நூலகம்
3.三种柱式
这三种柱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 多立克柱式: 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 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子高度约 为底径的4-6倍,没有柱座,雄壮的柱身从台基上 拔地而起,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3。 • 爱奥尼柱式: 柱头为精巧的涡卷,柱身有凹圆槽, 槽背呈带状(24个),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 性的柱座,柱高约为底径的9-10倍,檐部的高度 为柱高的1/5。 • 科林斯柱式: 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 各部与爱奥尼柱式雷同。
5.混凝土和穹隆顶
• 混凝土:火山灰、水、碎石 • 与此相配套的工艺如浇筑、大理石贴面(用于贴 面的大理石板材的厚度竟可小于2.5厘米)等也都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罗马的万神庙,建于公元118-126年。科林斯柱式,但柱身无凹槽,与建筑的浑圆特点 相吻合。 水平和纵向内径都是43.3m。为了透光,顶部留有直径8.9m的圆洞。为了抵消穹隆顶的 侧推力,墙壁厚度达6米。
左图为罗马城内的角斗场(Colosseum)外墙。叠柱法既满足了结构的需要, 又极具美感。右图显示角斗场的内部结构,大量筒形拱构成的复杂通道。
4. 圆拱和十字拱结构
• 古罗马建筑的门头多为半圆式,或楣梁式, 窗头也多为半圆式或弓形式,对构成拱形 部分砖石的形状和排列进行了创造性的艺 术处理。
石结构: 1 楔形石垒成的双层罗马券; 2 突出券心石,楔形石与构成墙壁的石块完全吻合; 3 券柱式结构,半柱多用以装饰。 砖结构: 4 平直的过梁券在半圆形减压券之内; 5 过梁券之上砌半圆减压券; 6 顺平直的过梁券上缘再砌一券。
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特点
一、 古希腊建筑
1. 历史文化背景
• 古希腊人信奉泛神论,还不断繁衍,形成了一个 庞大、复杂而开放的神谱。几乎每一座城池都有 自己的保护神,并由此而得名(如雅典城的雅典 娜)。
2.公共建筑
• 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为神庙,附近还常有露 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
爱即拿岛(Agina)上的阿法依阿庙(Aphaia)建于公元前500年,为两 进围廊式,且内室由双层列柱环抱,因而更显开朗和华丽。
三、拜占庭建筑
1.历史背景
• 基督教会从地下走向公开,得以迅速发展,教徒 们开始兴建基督教堂。 • 教堂的主入口(大门)一般设在西头,入门后径 直向东即可到达东端的圣坛,同时信徒的身心也 在接近东方的圣地。
2.希腊十字
• 十字交叉点与图形的重心重叠,较好地体现了东 罗马帝国的政教合一体制,同时还能较好地表现 建筑的宏伟和纪念性。 • 以希腊十字形及其变种(正八边形,正方形,圆 形)为基本平面轮廓的中心式或集中式的构图式 样就成为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重要建 筑的基本制式。
雅典卫城(Akropolis)内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雅典卫城里伊瑞克提翁神殿(公元前395年),在其南侧廊台的六尊女像柱 (Caryatids),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种。
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庙遗址
古希腊的另一处露天剧场(Herodes Atticus)
二、古罗马建筑
1.历史背景
• 公元前30年起罗马成为帝国,历任罗马皇帝竞相 用建筑来展示自己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功绩,由 此开启了一个大规模的、不断创新的建筑时代, 建筑的高潮一直延续了400余年。
新柱式:
• 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 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 (更加简洁实用); • 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 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柱式组合
• 叠柱法(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或托斯卡) 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 层,则用科林斯壁柱; • 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 (这项技术在千年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才被大量运 用)。
3.突出的中央穹隆顶
• 帆拱技术:穹顶是覆盖在正方形四个角上的四根 独立支柱上的。
1,帆拱技术示意图,四个角支起顶部的帆状穹隆顶。 2,帆拱之上再建一个小半圆穹顶 3和4,在顶部的小半圆穹顶和帆拱之间加一个鼓座, 3,的鼓座为八棱柱状,托起的小半球也成八棱状; 4,的鼓座为园筒形。
位于土尔其境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公元532-537年)平面布局接近 正方形(71*77),主穹隆直径31米,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主厅高达56米, 主厅面积7570平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大小。 土尔其人后来将其改为清真寺,并在四角增建了伊斯兰教尖塔。 右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三维模型。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San Marco,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 整座教堂的结构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顶部有五个圆圆的大穹隆顶, 教堂内外装饰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完成。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 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右图为主入口上部的马赛克镶嵌画, 大量使用金色和蓝色。
• 十字拱顶可以相互平衡侧推力,只要在四个角上 设支柱即可,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由此更为 开阔。将一系列十字拱顶组合使用,就可覆盖任 意大小的矩形面积。
1、筒形拱示意图; 2、个筒形拱正交,构成一个十字拱; 3、罗马的戴克利提乌姆浴场(Thermae Diocletiani, 公元306年) 主厅和次厅都用十字拱覆盖,只有墩子承重,内部空间流畅,装饰十分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