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5 小说阅读(形象赏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李一笛刘强盛李一笛,原名李谟。
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
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
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
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
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
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
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
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
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
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
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
”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
”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
”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竹笛一用。
”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
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
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额不敢动弹。
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
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
只听得“啪”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
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
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
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
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竹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
”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
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2.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徽章高军他抬头看看妻子身上的制服,那领口左处的徽章,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他的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
妻子身材苗条,穿制服显得温柔中不失威严,但她下班后着便装其实更漂亮。
平时,妻子也是很喜欢下班后就换为便装的,这几天不知为什么,在家中一直穿着上班的服装。
他心中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
他知道,检察官主要是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等案件的,妻子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面前唠叨她的单位搞关口前移,查办、预防一起抓等创新工作,他听了也就听了,觉得都很正常。
妻子有时也会笑他:“你也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为了这个家咱可不能搞贪腐那一套啊。
”他拍拍胸脯:“我走到这一步容易吗?你放心就是了。
”说实话,这些年他也希望自己再升一升,对一些诱惑也摇摆过。
但想到妻子的话,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一直平平安安过下来。
他知道,妻子对他一直很放心。
否则妻子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
生活中,妻子真正在乎的事情,从来不直接说。
妻子相信他能把握好,更主要的是知道不直接说更能给他留有尊严。
妻子穿着制服不换,他劝她说这样太拘谨了,休闲一点的服装穿着会更舒服一些。
妻子说:“不拘谨,不行那我摘掉徽章,不就和普通服装一样了?”说着,妻子真的摘掉徽章,用一块软布认真擦拭了一番,很随便地放在电视机边一块小石头前,他看到斜靠在石头上的徽章仍然像眼睛一样直视着他。
又是几天过去,妻子每天回来总是先从制服上拿下徽章,习惯性地放在这块石头前。
当妻子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后,他的心里再次咯噔了一下。
这块石头是前几天他到本县一个矿山检查时,矿长送给他的。
当时他很警惕,坚决不要。
他想千万别是什么贵重物品啊, 那样岂不是要毁掉自己的前程?矿长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告诉他:“这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如果是,哪里会随便放在这里,你看看这里面是含有豆粒大小的零星玉料,但不值得解剖加工,所以并不值钱。
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几个玉石点的排列有点像北斗七星的形状,没舍得扔就随意放在这里了。
”他这才接过来,看了几眼,觉得是有点像北斗七星的形状。
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里连电灯都没有,夏天晚上会在小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听大人指点天上的星星,他记得当时大人说的名字叫勺星。
回忆起少年时候的乡村生活,他感到对这块石头有了亲近感,于是矿长再次递给他时,就顺手拿回来随意放在了电视机旁。
第二天,他安排秘书去找玉石部门进行了认真鉴定,秘书回来告诉他结果的时候有些吞吞吐吐,他生气地问:“怎么啦?实话实说就是了嘛!”秘书告诉他,据鉴定,这块石头价值百万以上。
他一下子呆住了,秘书告诉他,看着就是几个玉点,其实里面是很纯的一块好玉料,鉴定部门觉得这是特意加工而成的。
他惊出一身冷汗,马上小心地拿上这块石头,让秘书陪他来到矿长的办公室。
矿长正巧在,热情相迎。
他们坐下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随意聊着一些轻松的话题。
临走时他才拿出那块石头告诉矿长:“我越看越不像北斗七星的形状了,放在家里还碍手碍脚的,所以还是把它还给你吧。
”矿长一愣,无奈地笑笑,接过顺手放进了垃圾桶:“觉得不像你直接扔了不就是了,还值得拿回来让我再费事?”他笑笑说:“谁的东西谁处理不就对了嘛。
”路上秘书不说话。
他知道秘书心中存有疑惑,难道矿长真的会不知道这块石头的价值,随便当作一块普通石头扔掉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他看到妻子今天已经穿上了便装,电视机旁也没有了妻子制服上的徽章。
吃饭的时候,他对妻子说:“在家中,你愿意穿制服就穿吧,我觉得那样显得更精神,特别是上面佩戴着徽章,还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看的……”(摘编自《百花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文写丈夫劝妻子在家里脱掉制服,结尾则写他劝妻子穿上制服,首尾呼应,暗示出丈夫在妻子的警醒下,避免了别人变相行贿的问题。
B.第一段写主人公看到妻子的制服领口左处的徽章像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表明他隐约意识到收受石头的行为是不妥的。
C.妻子摘下徽章以后,把它放在了小石头前,小说描写这个动作用了“很随便地”这几个字,但其实这不是一个随便的行为,而是妻子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的。
D.小说中的秘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暗示出主人公“他”是个地位颇高的官员,同时这个人物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不至于显得单调。
★5.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妻子”这一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
6.小说以“徽章”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专题突破练5小说阅读 (形象赏析题)1.D 解析 A项,是对小说开头内容及手法的分析概括,与小说开头情节内容一致;B项,是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与小说表现手法吻合;C项,是对小说语言及其作用的赏析;D项,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李一笛不是在恼怒之下劈开匾的,而应该是羞愧。
2.参考答案①洒脱,不拘小节。
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佝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
②技艺高超。
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
③惜才,教导有方。
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给他竹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了李一笛。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先要结合情节用简明的词语加以概括,如“洒脱”“技艺高超”“惜才爱才”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3.参考答案①运用通感的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
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
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
③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
如《诉衷情》吹罢,“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
④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
如“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
解析此题考查对物象的描写。
描写音乐,历来是困难的事情,这篇小说既有用比喻、比拟、通感的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听众的感受表现音乐的侧面描写。
另外,这篇小说中化用诗文语句写音乐,也是一大特色。
4.B 解析对主人公心里“咯噔了一下”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确实收了石头,而且也只有这件事才会让他产生不安。
但这个分析又没有确切的根据,从小说情节看,在妻子把徽章放在石头那儿之前,他还没有想到石头这件事,他心里“咯噔了一下”只是官员见到警示后的正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