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超实用
2018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超实用
(二)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情节方面: 总领全文,交代背景,引起下文……内容,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伏笔。 (描写抒情: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 突出……的人物形象; 3、主题方面: 点明……的主题,揭示……的主旨; 4、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梳理小说的脉络; ②概括小说的情节;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中的某一方面); ⑤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题型一:故事情节梳理、概括题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 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 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边练边悟
(2010年·安徽卷)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哈佛校训
“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 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小说知识回顾:
辨
文 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 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阅读小说的切入点: 故事情节
切 入 点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小说的三要素:
三 人物:正面 侧面(细节)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中“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 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 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 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 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常见的设问方式】 ⑴.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 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主要人物其他设问方式】 ⑵.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 何作用? ⑶.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 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⑷.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 值。
解题方法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 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作者的议论、他人的评价 的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 词句表述出来。 【答题模式】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 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 份地位)的人”。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人 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 一成不变的模式。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 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 (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 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 洁品格。(2)作用:略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技巧
小说中景物描写技巧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技巧基本相同: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刻画人物性格。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营造一种氛围。 ⑥暗示或影射某些社会现实。
题型三、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 要人物(包括物象)。 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 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 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 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 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 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 3.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 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题型二:情节作用分析题
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文中写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③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 的性格。 第三,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 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第四,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第五,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 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要
素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 环境 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
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小说阅读鉴赏 之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
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
环境描写的答题技巧: 1、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 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 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 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 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 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题型二:情节作用分析题 审题要关注以下几点: :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 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 等,弄清文字特点对答题起着方向性作用。 ②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 根据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③审问法: 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 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 作用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
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 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 模式
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题型二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题型三、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 中的必考题,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 分考题是概括后再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⑴.小说中的XXX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其他设问方式】 ⑵.×××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⑶.×××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 分析。 ⑷.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注意事项:
1. 分析人物形象时,做到客观不拔高。 2. 立足原文概括,不无中生有。 3. 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4. 答案要点要齐全,不漏答。 5. 语言表达要规范流畅,不杂乱无序。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 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 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 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 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 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 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 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 图。
题型二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⑴.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 XXX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⑵.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⑶.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赏析。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①肖像;②语言;③动作(所做的事);④神情; ⑤心理。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①用他人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衬托、
对比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3)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如生活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 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故乡》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 难免易主的原因。――《故乡》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 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 浓厚,又鲜活不尽。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 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略
思考:“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差别?
题型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指向环境
交代时间(季节特点),交代背景(社会环境、地域文 化),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指向情节
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 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3.指向人物
引导人物出场,交代……身份,烘托……心理,表 明……性格,暗示……思想。
4.指向主题:
奠定……的情感基调,揭示……社会本质,表达、暗 示、深化……主旨,是……的象征。
小说阅读鉴赏 之 情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