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9章-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组织行为学——第9章-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4.2 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
群体思维(groupthink):群体的从众压力阻碍了群体对 异乎寻常的、少数派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的批判性评 价能力
群体偏移(groupshift):群体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 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群体思维(groupthink)
3.2 规范:从众行为
从众: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 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参照群体(regerence groups): 在参照群体中,人们互相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将自 己定义为群体成员或者希望成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感 到群体成员对自己意义重大 个体努力遵从这些群体的规范
3.2 规范:霍桑研究
1924—1932年间,由埃尔顿·梅奥 (Elton Mayo)领导,在芝加哥的西 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 系列研究。
主要结论: 生产率的提高是因为被调查群体人员受到关注而不是因为环境 的改变 员工行为与情感紧密联系 群体的力量显著地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的标准决定单个工人的产出 与群体标准、群体情感和安全感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 因素
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章程决 定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项工 作而共同工作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 同关心的具体目标
友谊型群体–成员具有一 个或几个共同特征而形成 的群体
1.2 人们为何组成群体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他人认为你在特定的情境下应当采取的行
动方式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多个角色的要求不相容时即产生角色冲突
Eg: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
3.2 规范
规范(norms)–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
影响行为的有力手段 绩效规范 外观规范 社会安排规范 资源分配策可能遭到少数人
的控制 责任不清
效果和效率
效果 精确性–群体决策往往比群体中的个体的平均决策更精 确,但却不如做决策最精确的个体 速度–个体决策更快 创造力–群体决策更有创造性 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群体决策更易于被接受
效率:群体一般是低效率的(除非需要大量不同的建议)
3.2 规范: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
类别 生产方面
财产反面
政治活动
个人攻击
举例 提前离开 蓄意拖延工作时间 浪费资源
破坏公物 虚报工作时间 偷窃组织财务
偏袒自己人 传播谣言 指责同事
性骚扰 骂人 偷窃同事物品
3.3 地位
地位(status):他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授予的一种清晰定义的 位置或者阶层 决定因素:
组织行为学
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疯狂对个体来说是例外,但对群体来说是规律。 ——尼采
1. 群体概念
1.1 群体的定义和分类
群体(group):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 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 个或更多个体。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由组织结构确定、工作分配明确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既没有正式的结构也并非由组织安排 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5 提高群体的内聚力
缩小群体规模 鼓励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增加成员相处的时间 提高群体地位 激励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奖励该群体而非个体 使该群体有单独的物理空间
4.群体决策
4.1 群体 vs.个体
优势
劣势
能够带来更完整的信息和 知识
增加观点的多样化 提高了决策的被接受程度
群体思维的症状: 使任何反对他们所提假设的意见合理化(无视不合理) 对质疑多数人方案的论据效度施加压力(消灭反对声音) 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保持沉默或降低自己怀疑观点的重要性 存在无异议错觉,将沉默理解为赞成
怎样弱化群体思维?
控制群体规模 (一般少于10人) 鼓励群体领导者公正无偏,积极征求所有成员的意见,避免只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任命一个“魔鬼代言人” 通过“练习”激发人们对于各种备选方案的积极讨论,多关注负面信息,同时避免激发
个体驾驭他人的权力 个体对群体目标做贡献的能力 个体的个人特征(高富帅)
3.4 规模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成员执行力更强 在解决复杂和困难问题方面,大群体比小群体做得更好 大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 小群体在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
效果更好
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
间断-平衡模型(punctuated-equilibrium model)
3. 群体属性
3.1 角色 3.2 规范 3.3 地位 3.4 规模 3.5 内聚力
3.1 角色
角色–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当如何表 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性 独特性 地位 降低不确定性
2. 群体发展的阶段
2. 1 五阶段模型
1 形成阶段:宗旨、结构和领导都有很多不确定性 2 震荡阶段:充满群体内部冲突 3 规范阶段:具有强烈认知的群体结构固定下来 4 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已经运转并努力实现目标 5 解体阶段:临时群体解散
2.2另一个模型:用来描述具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
成因:
公平理论–其他成员没 尽到应尽的责任 责任分散–个体投入与群 体产出之间的关系模糊化
预防: 设立群体目标 激发群体内竞争 开展同事评估 选择高激励水平的成员 将部分群体奖酬与每个
成员独特的贡献挂钩
3.5 内聚力(Cohesiveness)
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当中 的程度 • 内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和绩效有关的群体 规范,高规范下的高内聚力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