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9 组织环境 变革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9 组织环境 变革与发展
3、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稳定的机械式 ——适应的有机式
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结构的比较
组织特点
控制幅度 集权化 正规化 部门化 开放性 适应性 权力来源 作用形态 形式持久性 职责
机械式
有机式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 1. 直线式结构 • 2. 职能式结构 • 3 .直线职能式结构 • 4. 矩阵式结构
• 3 .组织中能产生公平感、信任感和安全感; • • 4.组织中产生民主和非正式气氛,减少偷懒 的风气;
• 5.缩短上中层领导间的隔阂,促进组织目标 的认同与了解。
三、现代系统和应变的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一个由许多分系统所 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包括目标和价值 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 统、管理分系统等。 现代组织理论还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承认每 个组织的环境和内部各分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并为设计和管理具体组织提供依据。
3、组织环境的特性
• • • • ——稳定性 ——有序性 ——复杂性 ——不确定性
• 第二节 组织理论发展
一、古典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1、 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M.Weber)1910年提出。 ——特点: • 1)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每个下级都处在 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职务和权力是明文 规定的,制度不变,人员可以调换。 • 2)专业化的分工。每个人的工作都分成简单的、 例行常规的、明确规定的作业。
——霍曼斯(G.Homans)的模型
外部环境 所要求的行为 新的行为 结果
活动 相互 作用 相互 作用 感情
物理环境
技术环境
新的 行环境
外部系统 新的感情 内部系统
个人成 长与发 展
霍曼斯组织模型的主要观点
• 1)外部环境(物理、技术、文化等)决定着社会系 统中人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 • 2)外部系统的三个要素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一 个发生变化,其它因素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 3)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系 统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 • 4)内外两个系统又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依赖的。
——工作分配:分工、任务专门化; ——协调机制:信息沟通、层级控制、奖酬制度、 标准化 ★标准化:指行为或产出的常规模式,包括确定目标、制
定任务、确立工作流程及执行操作技能等。
2、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
——控制幅度:层级设置与人员配备; ——集权化:决策集权或分权; ——正规化:工作标准化程度; ——部门化:根据职能、产品或地理位置将员工及 其工作划分组群。
利克特的 “联接针角色”模型
利克特模型的特点
• 1)任何群体的环境系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较大的系统、同样的系统和较小的系统。 • • 2)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以及组 织与环境的联系,要依靠在各单位之间、在组 织与环境之间占有重要地位的起着联接针角色 的关键人物。
• 3)联接针角色从水平方面看,是对两个平行的 部门或小组之间起协调作用。从垂直方面看, 是某一层次部门与上下各层之间的联接。这样 在组织中就构成一种多层重叠的群体或小组结 构。
霍曼斯的组织模型的贡献
1)该模型告诉我们,组织中任何一个部门所发生的事 件和进行的变革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必然会影 响组织的其它部门和周围的环境。
2)该模型提出了具体的团体分析单元,即活动、相互 作用、思想感情、规范等(统称为团体系统四要素), 有助于我们分析组织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霍曼斯的系统理论和应变系统理论的早期模型,为 更精确的组织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组织文化
一、什么是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所形成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思想 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 则的总和。
——《Z理论》(William 0uchi) :传统和气氛 构成一个企业的文化,它意味着企业的价值 观,如进取、保守或灵活,这些价值观又成 为员工活动、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以身作 则,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再一代一代地 传下去。
3)精神层
—经营哲学(对组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及策略等的 哲学思考)
—组织精神(对组织倡导、员工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 进行概括、提炼的结果) —组织风气(员工普遍形成了的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状态, 分为一般良好风气与独特作风) —组织目标(生产经营战略的核心) —组织道德(调整内部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直线式结构
校长
教务主任
总务主任
德育主任
班 主 任
班 主 任
班 主 任
班 主 任
班 主 任
班 主 任
直线职能式结构
党委、教代会
校长 教科研室
德育处
教务处
总务处
教研组
年级组
班 级 1
班 级 2
班 级 3
班 级 4
班 级 5
班 级 6
三、组织的任务与功能
1、组织的任务
——规定每个成员在组织中的位置,即对每个成员 进行角色分配,包括每个人的角色地位及其职责。 ——确定组织成员相互的关系,如上下级之间的隶 属关系,同事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等。 2、组织的功能 • —— 形成合力 • —— 提高效率 • —— 满足需要
•
3 )明确的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和 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 • 4 )不受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即指理想的 组织,必须受正式的程序支配,而对个人感情 与个馋的因素不予考虑,只是根据制度实行奖 励与惩罚。 • 5)以技术能力为基础的职员选择与提升。 即各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才能和专门训练 才能任职,采用公开竞争和考试方法来选择员 工。
第九章
组织心理与行为
•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与类别
1、何谓组织: • 巴纳德: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协调两个人以上的活动的互相 协作的合作体系。 • 薛 恩: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 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与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 一群人的活动。 • 吴秀娟: 组织是由机构、人员、目标、制度等要素组成的人们 活动的协作系统。 • 程正方: 组织是为达成共同目标,实行内部分工和职能分化, 通过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职责,协调群体活动的结构系统。
2、组织的分类
——按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把组织分为生产组织, 政治组织和整合组织等 ——根据组织与其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将其分 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按组织建立的条件可以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 组织
二、组织结构的内涵
1、组织结构的概念: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的工作分配以及指导组织活 动的协调机制。
利克特模式的主要贡献
• 1)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一人一个职位,各 部门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 2)强调管理人员不能只完成本职的固定工作, 还要在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起联接 作用; • 3)中层管理人员不但需要与同层次部门或单 位保持联系,还要同上下层次部门之间起联 接作用。
——卡恩的“重叠角色组”模型
四、组织环境
1、组织环境是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
组织环境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组织环境的类型会影响到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二,组织中不同部门或事业必须与不同的环境相适应;
第三,组织环境调节着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环境的类型
1)组织外部环境,包括一般和特殊两种: ——一般外部环境是对所有组织都有影响作用的因 素,包括社会人口、文化、经济、政治、法律、 技术、自然资源等因素,通常以间接的形式影响 组织系统。 •
——《企业文化:》:文化是我们在这种环 境中做事的方式。每个组织都有一种文化, 它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 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组成。并以价值观为 核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 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经验形态
符号 英雄 礼仪 价值 观
实践、活动、行为
组织文化结构图
4、组织文化的特性 ——无形性 ——软约束性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个性
5、组织文化的作用
导向——使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与组织目标与发展
松下幸之助(松下电器):《实践经营哲学》 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日本造》 玛丽· 凯 (化妆品公司):《用人之道》 小托马斯· 沃森(IBM公司):一个企业与它的 信念
企业文化的理论形态(四重奏)
—《企业文化》:约定俗成的习俗和礼仪制约企业生 存和发展 —《成功之路》:行动神速、顾客至上、鼓励革新、 尊重员工、重视价值观、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 严并举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7S—结构、战略、制度、 技能、作风、人员、最高目标 —《Z理论》:A J Z
• 6 )各项工作、决定以及法规都有一定的法 定公式及程序系统,并记载于公文书上。 • • 7)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组织的行政人员是 一批具有管理专门才能的管理者,并不是所 有权者。
——官僚模型的缺点
• 1)可能会干扰组织目标的完成。
• 2)可能会助长某些形式的独裁领导和控制,从 而导致组织机能的失调,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 影响。
1)物质层
—组织面貌(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及布局、绿 化环保等)
—产品外观及包装(品质、特色、款式、商标、包装、售 后、维修等)
—技术工艺与设备特性(机器、工具、仪表、设施的结构、 水平、特色等) —纪念物(标志性建筑、礼品)
2)制度层
—工作制度(领导制度、管理制度、生产制度、销售制 度、财务制度等) —责任制度(权力及责任) —特殊制度(非程序化的民主评议制、对话制、合理化 建议制、庆功会制等) —特殊风俗(特有的典礼、仪式、会议、节日等)
——利克特的“重叠群体” 和“联接针(栓、销)角色”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