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诗歌《致橡树》,说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通用教材。

《致橡树》出自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作品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学习本诗有利于健康情操的形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的要求“品位语言,感受艺术魅力”,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意象、象征手法运用,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同时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讨论对比法
整体教学通过情感教学法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锦上添花。

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对当代诗歌有一定了解,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易于体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准确把握诗歌意象,深刻领会诗人情感。

鉴于学生现有情况,我确立一下学法:
①诵读法
②联想鉴赏法
③比较鉴赏法
整体学习过程则通过参与学习法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并附时间安排:
1、精巧导入创设美
2、激情诵读感受美
3、探究阅读领悟美
4、拓展阅读发现美
(一)、(首先导入新课)
我将借用2011年热映的一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导入,让学生一边聆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影片剧照,细细体会一份弥足珍贵的校园爱情。

此环节定能将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入诗歌情境。

接着,我会给出舒婷的照片,让学生先谈谈对舒婷的认识,再补充说明,从而完成作者简介。

(二)激情诵读,感受美(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
1、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2、个别朗读(进行点评)
3、名家范读(我会播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
4、配乐朗读
在此环节,齐读能引发群体感受,范读能激发美感,配乐朗读能制造情境、把握节奏。

此时学生定会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旋律中,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势而下,进入探究阅读。

(三)探究阅读,领悟美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可选择典型景物用以表达特定情感,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诗人情感,应从赏景入手。

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创设情境,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判断诗歌的转折句在哪里?从
而将诗歌一分为二。

2、接着思考诗人否定的是怎样的爱情观呢?
我会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图片,结合诗歌第一层的内容,找出六种事物(即意象),接着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出事物的突出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导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从而得出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展示出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从而为下文理解诗人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

在否定了几种爱情后,作者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那么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又是怎样,它们在一起是怎样相处的?因此我们仍然借助图片直观展示。

首先引导学生将这些树的形象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结合。

尤其是对橡树和木棉象征意义的理解,让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唤醒其性别意识,展开丰富想象,得出橡树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象征的是女性的阴柔之美。

无形中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接着将诗歌内容与爱情联系起来,把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为表达爱情的语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适当点拨,派代表发言。


样,我们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4、最后完成课堂小结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展开,巩固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情感。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创作方法,为以后鉴赏其他抒情诗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扩大情感范畴,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

(四)、对比阅读发现美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会给出两个课后思考题:
1、列举古代写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2、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观。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将配乐诵诗歌,在和缓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最后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结,必要的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情感。

在教材处理上,直接抓住诗歌意象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丰富,在体会诗人情感时,须反复引导。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和构想,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