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
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
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
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
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
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
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
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
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
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伟大的爱情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