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民事公益诉讼

浅议民事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推进,民事公益诉讼越来越倍受民众的关注,笔者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和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问题,并对中国当今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作了分析,以及对如何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受案范围诉讼时效一、对于公益诉讼理论界暂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共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

梁慧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

公益诉讼可以分为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目前对于我们国家只存在刑事公益诉讼,具体是由检察机关对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提起诉讼,依法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而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笔者认为也有建立的必要,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民事赔偿和民事责任日益突显,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

尽管公益诉讼是指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但是当社公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正所谓唇亡齿寒,个人利益在某些程度上也将难保不受侵害,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个人利益最终也将受到损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有必然的天然联系。

因此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1、公民公民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体。

社会好比一幢大楼,而公民乃是组成万丈高楼的一块块砖瓦,公民与社会有着本质和密切的天然联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相加,保障了公共利益的健康,个人利益也必然受益,公共利益出现了病态,个人利益最终也必然受到损害。

所以保护公共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保护社会利益。

恩格斯也曾说过:“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

”【1】基于这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公民完全可以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题。

给予公民这种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实现法律的社会价值。

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可以使损害公共利益者承担法律责任,一方面使公民对违法企业、单位、个人的监督更加有力,另一方面也给有违法动机的企业、单位、个人以警示作用,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

因此放宽对公民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限制,赋予公民对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诉讼权利,无疑有利于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检察机关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有权对危害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的行为代表人民代表国家提起诉讼。

“现代诉讼的基本理论认为,检察机关在诉讼中,最突出、最主要的职责是代表国家。

公众把被告人(刑事被告人、民事被告人、行政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和违法事实提供给法院,要求其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判,并对审理的过程以及裁判的结果进行监督【2】。

”由于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当在诉讼主体不明不清的情况之下,而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又受到严重的损害时,检察机关可以弥补此时诉讼主体的空缺,从而使在公共利益受损,又无人提起诉讼的情况得到了救济,更大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从的利益。

另外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具有更加独特的资源优势。

检察机关是一支受过法律专业化教育的队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熟悉法律,可以提高诉讼的效率,他们经验丰富,有鉴别是否对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损害的程度大小轻重的能力。

另外检察机关拥有国权力,比起普通公民更方便于提起诉讼,普通公民由于恐吓不敢,或由于诉讼成本不能提起诉讼的现象在检察机关这里不复存在。

正如杨立新所说“在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检察机关有责任,也有能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包括各类使用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谊会、联合会、基金会、商会等称谓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团的主要功能是对成员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政府活动的参与和监督,对行政诉讼的参与则是社团实现这一功能的途径之一。

当社团成员的普遍利益受到侵害时,社团应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4】。

”社会团体作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社会团体一般在某些领域都具有专业性的知识,他们拥有大批的专家,这对是否对公共利益损害的介定,以及损害的程度大小具有更加科学的认识。

还有一些社会团体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而设立,面对违反他们章程的损害行为,如果给予他们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他们会义不容辞的去行使诉权。

另外社会团体人数众多,比起个人的势单力薄,对行使诉权的决心和力量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对社会团体赋予公益诉讼的诉权对维护社公发展和人民利益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三、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关于公益诉讼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何为公益诉讼,哪些案件可列为公益诉讼,即公益诉讼的范围问题。

我国对公益诉讼的理论和构建机制还不完善,对于公益诉讼的范围的确定问题必须本着合理的原则,把公益诉讼的范围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冲突,最大限度的利用法律资源,避免法律资源的浪费。

当前极需解决的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案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种工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二氧化碳的过量,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超标污水的排放,水土盐碱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生态的破坏,大气水土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迫在眉捷。

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先污染,后治理”必将付出更加惨重的贷价,得不偿失。

因此必须未雨筹谋,防患于未然,把环境问题列入公益诉讼的范围,谁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就让谁承担责任,更大程度上做到生产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当然,在违法时环境行政部门会给违法者以行政处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触及到刑法,已构成犯罪时就由检察机关介入追究违法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在违法者的行为未触及刑法和行政处罚的情况下,或者当地环境行政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姑息放纵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时,倘若不把环境问题列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在大气、水土、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时,当无受害者提起诉讼时,或者受害者因某种原因不敢或不能提起诉讼时,国家和公共的利益将受到损失,并且无人对此行为做出制止的理会,违法者必将继续肆无忌惮的进行下去,没有以警后者的法律制裁,跟风从众者必然也将越来越多,国家公共利益的损失将不断扩大,遭受重大损失。

2002年,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200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其中第27条指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这是我国在建设公益诉讼进程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反垄断案件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行为严重阻碍了竞争,尤其在同行业之间的合理竞争,扼杀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

在我国一些辟如电信,电力,供水供热这样国有大企业长期占据所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它们操纵控制了市场价格,使同行业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了市场地位。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反垄断法》加强了这方面的法律监管,因此如果把反垄断案件列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3、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国有资产即国有财产,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包括: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由于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由于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国民的共同财富,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不得对国有财产侵犯,在以往的国有资产案件中都是对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而构成行政责任的进行行政处罚,而对于已经流失的国有资产无法通过民事程序进行追缴,如果把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列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对于这方面将有重大的意义。

4、食品安全和医药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对于食品安全和医药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不同于普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因为食品安全和医药的案件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更加密切,与人民大众的建康与安全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把此类案件列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将使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又披上了一层防弹衣,同时也有利于打击有毒有害食品销售者和假药劣药经营者,对危害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此举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民事公益诉讼的建立1、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1)法律的保护严重空缺:上文已提到,在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唯一明确公益诉讼的是刑事公益诉讼,即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处以刑事处罚。

目前我国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立法还是一片空白,这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与人民利益保护程度极不协调。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当事人要起诉必须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否则法院将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行政诉讼法》中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可想而知,我国的法律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是多么的脆弱,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甚至否认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2)公益诉讼在实践中处境处于十分不利地位:在实践中原告即使被赋予公益诉讼的诉权,也很难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主要是由受害者本身不敢、不能、或不愿意提起诉讼。

以环境污染为例,有些人看到污水排放无人管理,由于法律意识淡溥,认为这不关已事,或者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便视而不见。

有些企业是地方保护企业,由政府作为庇护伞,个人实力毕竟弱小,很难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这些企业,而不敢去“招惹是非”。

另一方面由与《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当事人起诉必须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因此法院会以此为借口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2、造成我国民事公益诉讼这种现状的原因(1)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的排斥:上文已再三强调我国目前只有刑事公益诉讼,而对民事公益诉讼持否定的态度,尽管民事公益诉讼近来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民众的关注,但法律上的不支持是造成民事公益诉讼处于如此尴尬处境的最重要的原因。

(2)一些政府对公益诉讼持不支持的态度,甚至持根本反对的态度是造成民事公益诉讼处于此种境界的又一重要原因。

某此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垄断性的产业,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当这些企业出现违法行为时,政府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问,甚至当有人对这些企业提起诉讼时政府会充当这些企业的保护伞,使公益诉权无法得到行使,或者行使之后无济于事,严重危害了公共的利益和人民的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