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
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认知评价论由德西和莱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的,又称为自我决定论,是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

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

正如文学作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

”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
??认知评价理论提出了“内在激励”的概念,也称为内在激励理论。

其中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即人们对于情景因素是支持行为或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评价。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过分强调外在的激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萎缩。

当员工是出于喜欢某种工作而非常投入地工作,如果管理者对他的工作业绩过分看重,并对工作结果进行奖励,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动机下降。

因为对工作业绩进行奖励可以会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觉得自己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而且依靠内在动机促使员工工作可以确保员工工作比较稳定和持久地保持较高的质量;而外在激励因素促使员工工作是刚性的,一旦减少外在的激励因素,员工工作动机可能会大大下降。

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于本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阿诺德举例说:在森林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

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

因此,阿诺德给情绪下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
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依照阿诺德的学说,情绪是这样产生的: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

在皮层上产生对情境的评估。

这时只要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发生器官的变化。

这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纯粹的认识经验即转化为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阿诺德的学说接受了詹姆士—兰格学说的外周反馈观点,而不同意坎农关于丘脑抑制的观点。

她认为整个情绪过程均为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

她与詹姆士的不同可从如下模式中表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