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2)案例分析法:比如利用青藏高原案例来分析和说明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因素。
(3)纵向联系法:联系生活、地理现象,突出重点、难点。
(4)实践法:学生动手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认识上的错误,使学生形成清晰、严谨的思维习惯。
另外,教材并没有涉及具体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大气成分,但本章第四节及以后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都会涉及相关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适当补充。
(2)断块山。和褶皱山对比,总结出异同点。
(3)火山。要结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并查阅相关视频资料加以了解。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通读教材,结合“活动”图表和生活常识即可了解。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各种山地景观图,褶皱示意图,褶皱的形成、断层的形成flash动画,火山喷发视频,山区公路分布示意图,制作思维导图。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加入《导学案》的参考答案,按照先后顺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参考)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上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老师
课程
学习
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与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的自然现象。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根本原因。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技能应用与拓展》要求人人过关。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改。小组长总结各成员的得分情况。第1题中,要了解大气受热过程,明确太阳、地面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第3题,陆地与海洋白天和黑夜的气温不一样,会导致气压不一样,从而导致风向变化。
主要采用抢答、加分的模式。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4.讨论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真正体现学习的平等性。
学法
指导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这一知识点,主要是本章第一节内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的拓展,需运用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进行分析探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地,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的线索展开分析。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
层级
冷热
不均
引起
大气
运动
探究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意义
创设
总结
情境
以《三国演义》第76集其中一段视频为背景
【旁白】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图文结合学习法。本部分教材图2.1、图2.2、图2.3充分展示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依据图像、图文资料,分析、整理和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2)绘图法。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法。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开水水蒸气向上漂浮),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是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基础。此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故运用多媒体或图解法设置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目标。
学法
指导
本课时的内容注重对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学习,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难度较大,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可借助以下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学生认真倾听,了解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展示《三国演义》第76集其中一段视频资料。
板书
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2.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3.意义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案例导学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导学,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列表比较法:对于相近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可以明确差异,加深记忆。教学中从岩层形态、中心与两翼的岩层新老关系、形成的地形、判断的依据等方面比较背斜与向斜构造,区分断层和断裂的不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系统掌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1)褶皱山
为了理解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的过程,可以从两侧水平挤压书本,观察书页的弯曲变化,并参考教材图4.9,观测褶皱构造的特点、基本形态,总结判断依据;再结合外力作用知识和教材图4.11,理解褶皱构造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山——背斜山和向斜山。
地质构造规律的实践意义,可利用生活常识、物理知识等,进行讨论和探究,加以总结。如利用石拱桥原理,理解背斜挖隧道安全性好的原因;利用水向低处流、油的密度小等原理,理解背斜是储油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利用背斜、向斜受力状况的差异,理解矿产地保存完好程度等。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
层级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太阳辐射、热力环流、大气、地面辐射、保温作用。根据这些关键词,理清基本概念,弄明白特性以及成因。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续表
程序
设计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总结
概括
提升
可能提出下列问题:1.褶皱山和断块山有什么区别?2.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有哪些影响?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
层级
山地
的形
成探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技能应用与拓展》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3.通过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如何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
导学
建议
重点
难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背斜、向斜的判断和应用。
2.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
建议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山地的形成知识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增加了知识的真实性、趣味性,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

对学
案探
究内
容分
析与
整合
探究一点拔
1.大气受热过程包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且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
2.大气运动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距离地面海拔越高,温度越低;距离地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
探究二点拨
1.随海拔升高,气压值降低。
2.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温的差异,导致气压出现高低变化,等压线发生弯曲变形。
学生准备:1.考察当地山地形态景观,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相关资料。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导入
主题
选用各种山地(喜马拉雅山、华山、庐山、富士山等)景观图,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这些山地是怎样形成的呢?
续表
程序
设计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第一
层级
预习
情况
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并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可能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2.太阳辐射是如何到达地表的?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问题: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展区展示要求板书美观大方,内容简洁明了。
PPT展示教材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闯关东》防霜冻、热力环流实验视频,热力环流等flash动画。
第三
层级
2.热力环流的形成
3.常见热力环流的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参考)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山地的形成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上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