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实录赏析与评析 共四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实录赏析与评析 共四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段实录赏析与评析共四篇
第一篇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小艇的样子、特点)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艇的外形?
生: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就请你以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

喜欢读的就美美的读出来;喜欢画的,就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把小艇的样子画下来。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学后交流,创设情境)老师现在就是《学习报》的一名记者,要对你的学习方式进行采访。

(走到一学生跟前)请问你是以怎样的方式学习这段的?
生:(秦奕)读书。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秦奕有声有色的朗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大家听出了什么?
生1:他的朗读重点突出了“长”、“窄”、“深”的字音,我体会到威尼斯的小艇特点是:长、窄、深。

生2:我听出了小艇的外形很美。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很美?
生:“两头向上翘起,向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里的水蛇。


(老师再让以读书方式学习的同学美美的读这一自然段。


师:采访一位以画画方式学习的学生并展示“作品”(黄超)。

他画得像吗?
生:他画的小艇两头不像,船头和船尾应该画的尖一些。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师:真棒!“新月”一词你理解了!
师:(问画者)能否总结一下,在画的时候,你是抓住小艇的什么来画的?
生:小艇的特点。

师:真是一个善动脑的孩子!
(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朗读这一段。


教学评析: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浓厚而又和谐的情景和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不得带入不断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生发情感,提高认识,把学生带入学习的境界中去。

另外,从这个教学片断中看出,我还注重了把教学设计的下放,大胆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

这一点可以说我得益于支玉恒的教学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还在“导”的有法,“导”的有效。

第二篇
等待,才能“出彩”
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小艇。

应该说这个创意是不错的。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来到威尼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乘一乘‘汽车’。

”学生听了,都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以为这位学生说错了。

教师也以为这位学生说错了,信口纠正道:“不是乘汽车,而是乘小艇。

”可是这位学生并不认帐,他镇定地接着说:“我说的汽车不是真正的汽车,而是‘水上汽车’。

这‘水上汽车’
就是威尼斯小艇。

”至此,青年教师有些脸红了,暗暗自责起自己刚才的行为来,学生也都收敛了刚才的哄堂大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当然是个因素。

“来到威尼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乘一乘‘汽车’”这句话用书面语言表达,“汽车”一词是用上引号的,大家当然是很清楚的,不会产生歧异。

但是作为口头语言说出来,如果听者不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上的汽车”这句话来理解,或者想当然的话,就会出现问题,上述教例中的学生和教师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第二,教师的评价不能太快,也就是说“等待,才能出彩”。

学生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语段”,如果教师只听了一句话就急于评价,其结果往往是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例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自己不急于评价,而是先等一等,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叙述,那么,教师不但不会说出这么低级的评价,而且肯定会表扬学生流畅的表达。

这对全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第三篇
学习从听开始
【教例】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
师:老师为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说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有两处老师停顿了,不连贯。

生:我听也了老师在“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句后和“还能作急转弯”后停了很长时间。

生:我听也了老师在第一处停顿的时间比第二处停顿的时间要长些。

生:我听出了老师故意停顿的。

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老师在停顿中告诉了我们这一段是围绕着第一句写的。

师:你说得很好,你听也了老师重读了哪几个字吗?
生:特别好。

师:哪些地方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生:行船的速度快,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生:遇上拥挤的地方,他也能挤过去。

生:还能作急转弯。

生:非常平稳、安全。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写了行船速度快,也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师:看来,这一段的第一句总写了船夫的驾驶特别好,后面描写了怎样好。

那老师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会呢?
生:我觉得这两节肯定有什么不同。

生:我明白了,在这里,前面一部分描写了船夫,后面一部分描写了“我们”。

生:前面一部分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情况。

生:前面一部分通过描写船夫如何驾船来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通过描写“我们”坐船时的感受来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你们说得真好。

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明白了这段所写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不同方法。

我们再次读读这个段落,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评析】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主动质疑,自已体会教师想问的问题,在自我质疑解难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描写的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