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认识

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热点辨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最近十几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42%下降到2018年的33.9%。

对此,有人担忧我国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产生这种担忧,主要是因为对工业化发展规律和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认识还不到位。

工业化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量变过程,工业发展水平也有可能在这种量变中发生质变,最终实现“由弱到强”。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报酬的提高,我国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减弱,服装纺织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海外转移。

二是由于能源资源消费增速下降、消费结构优化、进口增加等原因,我国能源资源开采加工等行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三是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业分工及布局进一步细化优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相对降低了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

由此可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一种具体表现。

这种下降是我国经济和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蓬勃发展中的相对下降,并不是一些人所担忧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工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单纯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工业发展的好与坏、强与弱并不科学。

工业是否强大,主要是看工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支撑力的大小。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工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越来越强。

今年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6%、7.8%、7.3%和7.3%;今年1至5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3%和12.0%,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增速;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5%,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7个百分点。

诸如此类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工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表明我国工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顺利完成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截止到目前,只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完成了这种转化并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我国要顺利实现这种转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全面等优势,夯实产业基础,推动研发、生产、运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支持其从事某项工艺、零部件或者产品的研发生产,努力成为占据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吸引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挖掘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红利,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

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结构。

五是加大金融体系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夯实我国工业发展的科技基础。

六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比较优势,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理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理解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它有两个方面的背景:第一个方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需要回顾、总结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个方面,现实中的中美贸易摩擦一波三折,有很多问题正在讨论,其中也涉及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所以我想通过历史和现实这两个背景,来谈谈如何理解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我大概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我们的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二是如何总结中国的工业化。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总量排行第二的国家,我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智慧;三是要谈一谈当前和未来。

如何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新中国7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谈到工业化,一般人认为就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工业化往往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它的产业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转向工业占统治地位并进一步深化最后从比例上看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过程。

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不要单纯理解成只是工业本身的发展。

它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甚至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涵就是工业化问题。

所以,我们谈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往往是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但是现代化的面更广阔一点,工业化就是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一般的理解。

也有更学术一点的是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理解。

比如张培刚先生提出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广泛的意义,他说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者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从低级向高级突破性变化或者变革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由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或者说通过技术推动生产函数来突破变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经济现代化或者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指从农业国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现在看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后发国家追上发达国家的过程。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类社会,我们如今仍处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

虽然现在常讲“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但整体仍然是一个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过程已经进行了近300多年,真正完全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或者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大概只有30多个国家。

如果按1980年人均1万美元来计算,其人口也只占到世界人口的20%。

如果从学术角度来看,工业化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前工业化阶段;二是工业化阶段,它又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是实现工业化之后,就是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

用什么标准来界定和划分这些阶段呢?如表1所示,一般有五个标准: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例、人口的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这五个标准基本上可以总体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我们将城市化率也放到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中,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往往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到了工业化中后期,往往是城市化来拉动工业化,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我们可以用人口的城市化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表1中的标准值是发达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经验值。

利用表1中的指标和标准值,我们可以来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表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资料来源:《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原表人均GDP标志值数据只有2005年,这里2010年数据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网站数据获得的GDP折算系数计算。

谈70年的工业化进程,分成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

前30年我用两个PPT来展示一下:一是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进程,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总体还是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工业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80年同完成经济恢复1952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达到4100多亿;棉纱产值增长3.5倍,达到293万吨;原煤产量增长8.4倍,大大6.2亿吨;发电量增长40倍,达到3000多亿千瓦时;原油产量达到1.05亿吨;钢产量达到3700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53倍,达到1270亿元。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建设起来。

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取得这些成是基于什么样的战略呢?在计划经济下,中国大陆主要是基于重工业优先的战略,这是学习继承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优先的战略。

所谓重工业优先,就是按产业的价值链来说是从上游开始,一点点往下游推进。

而从消费结构看,人们往往是轻工业优先,因为首先是吃穿在前,衣食住行,重工业在后面。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下,要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要赶超,所以是从上游战略开始的。

当时是投资要靠政府,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国内企业和政府的投资项目,而家庭收入增长相对比较缓慢。

当时的体制和政策基本上是计划体制。

前30年的政策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稳定。

因为中间经过无数次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使政策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对经济影响非常大。

你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经济增长的曲线,有些年代增长很快,有些年代增长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整个波动非常大,对外开放程度很低。

与此同时,台湾和香港地区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则是轻工业优先的战略。

基于重工业优先战略,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很多问题,像政策不稳定,忽视轻工业,导致短缺经济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型的工业化战略阶段。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平推进很快。

基于刚才的数据,我们通过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和就业结构、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以及城镇化率,可以计算综合指数。

基于这个指数,我们的总体判断是到2011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工业化后期。

请注意是工业化后期,而不是后工业化阶段,这是两个概念,工业化后期表明我们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而后工业化则意味着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过程。

发达国家把一个国家推进到工业化后期,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而基于我们现在的测算,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意味着能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到2030—2035年,经过十年、十五年左右工业化的深化,我们应该能够全面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

关于工业化的水平判断,在去年还是有争议的,争议也比较大。

有两个极端判断,一个认为我们早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已经提前实现了十八大提出的目标。

还有一个观点,当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后,尤其是去年3月份美国制裁中兴,于是又有人说你连芯片都生产不出来,还奢谈什么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比较偏激。

一是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这个判断肯定不成立,这属于有点过于乐观,是没有道理的。

二是如果说因为芯片生产不了,包括现在有很多卡脖子的工艺和产品生产不出来,我们就不敢奢谈实现工业化,这就犯了另外一方面的错误。

工业化本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你不能因为某项技术没有掌握就说不能实现工业化。

到目前为止,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国家,也不是所有技术他都能掌握,所以不能以这个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实现工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