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语文期末文言文基础训练(附答案)1.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①施施而行②吾尝终日而.思矣D.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圣心备焉.4.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是()A.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其曲中.规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下列各句,加点字没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现象的一句是()A.其曲.中规B.筋骨之强.C.登高.而招D.积善.成德7.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车柔以为..轮C.用心一也.... D. 吾尝终日..而思矣8.下列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词一项的是()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之利..者 B.蚓无爪牙C.蟹六跪而二螯.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B.青,取之于蓝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余嘉其能行古道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古之学者..(许多人)..(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B.所以..为圣(…的原因)..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圣人之所以C.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无.贵无贱(无论,不分)D.余嘉其能行古道..师之(接着,然后)..(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12.选出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A.小学而大.遗B.而耻学于师.C.孔子师.郯子之徒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3.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B.不拘于时(被动)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后)14.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原本)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称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述)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士大夫之族(类、辈)15.选出“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人非生而知之者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作《师说》以贻之16.选出“其”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其皆出于此乎B.其出人也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未见其明也17.选出加点“则”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8.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则群聚而笑之B.小学而大遗C.而不知其所止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1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20.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2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②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荡渺远的样子)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C.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D.①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适应)2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例句:泣孤舟之嫠妇A.侣鱼虾而友麋鹿B.舞幽壑之潜蛟C.扣舷而歌之D.顺流而东也2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月出于东山之上C.徘徊于斗牛之间D.客有吹洞箫者25.选出对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A.凌万顷之茫然(宾前句)B.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C.而今安在哉(宾前句)D.而又何羡乎(宾前句)26.选出对下列“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倚歌而和之④驾一叶之扁舟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27.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乎”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而又何羡乎④相与枕藉乎舟中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28.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却不知它要停留在何方】B.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胸怀太渺小了啊】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同一根将断未断的细丝】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天地间寄托蜉蝣般短暂的人生】2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暴秦之欲无厌B.当与秦相较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秦伯说,与郑人盟30.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被灭亡)C.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D.①至于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31.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32.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例:李牧连却之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外连衡而斗诸侯33.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34.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35.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36.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不赂者以赂者丧A.洎牧以谗诛B.苟以天下之大C.至丹以荆卿为计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的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不要屈服于辽和西夏,一味纳绢输币以求苟安,应当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C.《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其作者分别是贾谊、欧阳修、苏洵。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侯之所亡(灭亡)与战败而亡者B.暴霜露,斩荆棘,以(而,才)有尺寸之地C.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判(决定)矣4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C.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作《师说》以贻之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登高而.招/ 觉而.起,起而归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属:劝不绝如缕缕:细丝B.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渺渺兮予怀怀:心中的情思C.舞幽壑之潜蛟幽:深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开D.倚歌而和之和:伴奏凌万顷之茫然凌:凌驾4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齐人勿附于秦4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C.暴霜露,斩荆棘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8.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49.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文言语句中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快)也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君子日:学不可以已(停止)D.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5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52.加横线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C.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 D.披.草而坐(身上披着)5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刺客不行..,多于周身之帛缕..,良将犹在 B.瓦缝参差C.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师之.. D.吾从而5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5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六王毕,四海一.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6.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