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春华经验方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姜春华经验方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姜春华经验方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一、三合一方组成:本方由三类药物构成,故名三合一方。

即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三类药物。

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先生将此三类药物拟订了甲乙二方。

甲方:益气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气虚湿滞者。

党参15g 黄芪50g五味子9g 全瓜蒌15g黄柏9g 羊蹄根15g苍术9g 茯苓9g赤芍9g 丹参9g田基黄15g 鸡骨草15g鲜茅根15g乙方:补肾活血解毒,适用于肾气不足者。

生地50g 仙灵脾15g菟丝子9g 五味子9g太子参15g 赤芍9g桃仁9g 当归9g丹参15g 全瓜蒌15g紫草9g 黄柏9g功能: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

方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长期不转阴,是邪正斗争的反复,二者时长时消,故致反复缠绵,正胜则转阴,邪胜则转阳。

先生认为,治疗时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治法包括3个方面,即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黄芪、党参、太子参、五味子益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

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肾,此二类是扶正培本。

其次是针对病毒的祛邪药物,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二方面。

全瓜蒌《海上集验方》、《普济方》认为能治黄疸,先生认为降低转氨酶有效。

羊蹄根又称土大黄,凉血止血,有抗真菌抗病毒治黄疸作用。

黄柏清热燥湿。

赤芍、丹参、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这是针对病邪入侵引起肝血壅滞而用。

田基黄又称地耳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抗菌,药理证明能降谷丙转氨酶,治急慢性肝炎均有良效。

鸡骨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经临床证实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

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认为能治五疸。

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湿健脾,祛邪兼扶正。

辨证运用:上述二方,前方扶正以益气为主,凡见四肢乏力,神疲倦怠,面色萎晦者用之。

后方扶正以补肾为主,凡是肢冷畏寒,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的用后方。

二方均可加入蒲公英、板蓝根以加强解毒。

运用时凡有明显症状者,均应辨证加入对症的药物。

如阴虚病人失眠、口干、溲黄,可加石斛、花粉、首乌、麦冬、阿胶,失眠重者加枣仁、夜交藤,肝胆火旺加山栀、龙胆草,心火偏盛者加川黄连,大便溏泻加诃子、神曲,食欲差者加砂仁、蔻仁、陈皮,腹胀者加藿梗、大腹皮子。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现代医学无满意的治法。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尚是个难题。

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极少黄疸出现。

其有症状者,如口舌干苦,小便黄赤,胁胀或痛,近于肝热气滞一类,但这些也不是必见之症,很难肯定属于中医何病,因此,先生认为必须从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这一思路进行探索。

根据其病迁延不愈的特点,他提出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祛邪,益气补肾以扶正的原则,用药上选择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药物,发掘古代治黄疸的药物,吸取现代药理证明有抗病毒的药物及已被临床证实能治急慢性肝炎的药物。

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选用适当的药物加以纠正。

治疗症状,可因症状的消失而增强抗病能力;扶正治本,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体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症候,使之不损害病体。

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一方面。

二、下瘀血合犀角地黄加减汤组成:广犀角9g 桃仁9g地鳖虫9g 生大黄24g丹皮12g 连翘12g黑大豆39g对座草30g 黄连6g龙胆草9g 山栀9g田基黄30g 茵陈30g 茅根30g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清营凉血散瘀。

主治:急黄、发热、腹胀满、胁痛、厌食(重症肝炎)。

方解:重症肝炎现代医学分急性肝坏死或亚急性肝坏死,主要病变肝细胞大块坏死致肝脏萎缩。

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又较快出现谵语狂躁,急者数周,缓者数月。

终因神昏而亡。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热毒所致,或天行疫疠造成。

治疗须以猛药重贴直接截断病邪入侵,迅速扭转病势,不能再守卫气营血之划分,而径将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散瘀合于一方,方中犀角《神农本草》云:“治百毒、瘴气”、《本草纲目》云:“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

”其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力甚强。

生大黄清热解毒,攻下泄热,亦具凉血散瘀之功。

黄连、龙胆草、山栀、连翘,皆清热解毒利湿之药,大清心、肝、肾、三焦之火邪。

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经临床验证治疗传染性肝炎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

丹皮、茅根有清热凉血作用。

虫又称地鳖虫,《神农本草经》说:能治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桃仁《神农本草经》说主瘀血,血闭症瘕。

药理证明具有抗凝血作用及溶血作用。

对座草又称大叶金钱草,清热利湿,治黄疸消结石,药理证明有促进黄疸排泄作用。

茵陈、田基黄经临床证实对急性肝炎有很好的退黄除湿作用,黑大豆《别录》说主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

全方既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除病毒,急性及亚急性肝坏死,中西医均无救治良法。

先生遍查古代论述及方药,效果多不理想。

为此先生认为必须另辟途径,努力探索。

终于在《妇人良方》卷七附方中发现一段描述“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用桃仁、大黄、甘草、肉桂。

方中大黄独重,先生认为此处的描写颇似重症肝炎,且所用主药与先生所创截断扭转学说相符,遂广其制,立下瘀血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治本病。

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活血化瘀之良方。

犀角地黄汤出自《千金方》,专治热入营血,神昏谵语,吐衄发斑。

二方合用,则增强了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此为先生妙用古方、善于开拓,甚有启迪。

三、软肝汤组方:生大黄6-9g 桃仁9g地鳖虫3-9g 丹参9g鳖甲9g 炮山甲9g黄芪9-30g 白术15-60g党参9-15g功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

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贴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

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辨证: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炮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

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花、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面额瘰疬、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水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益气健脾法加大贴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和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先生五十年代到华山医院后首先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订了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方案,并研制了一套方药,收效颇显,屡挽沉疴。

当时报纸登载了他的事迹后,国内外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求治,其中很多肝硬化腹水病人经先生诊治后化险为夷。

本方主要是针对早期肝硬化而设,方中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药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之品,体现先生提倡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和善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肝病的独到经验。

四、巴漆丸组成:巴豆霜1.5g干漆10g(微熬去烟)陈皮10g生苍术10g功能:攻下逐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

方解:本方用巴豆,《本经》云主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药性》说:治十种水肿。

据现代药理研究,巴豆油至肠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呈峻下作用,使肠蠕动强烈。

本方依传统用法,将巴豆去油,成为巴豆霜,毒性较弱,服后很少有腹痛发生。

干漆《别录》说它消瘀血痞结,利小肠。

张元素说能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

先生作消瘀破积之用。

陈皮为广东产的甜橙皮,经久称为陈皮。

《本经》说主肠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别录》说治下气止呃咳,治气冲胸中,除膀胱留热停水,利小便。

本方用作健脾利气药。

苍术《别录》说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结满。

甄权说主心腹胀痛,水肿胀满。

本品配陈皮、川厚朴、甘草即平胃散,作健胃助消化之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含有大量维生素A、B。

全方以巴豆峻下逐水,干漆消瘀破积为主药,配以苍术、陈皮健脾和胃,行气利水,既可协同主药之逐水破结,又顾护脾胃,避免峻药对肠胃的损伤,以达到峻下逐水,又不致于过分损伤正气的目的。

制作、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上药共研细粉,蜜水调和令匀,捻丸如绿豆大小。

现做现服,不可太干,太干了服后不化,完粒排出,又不可研碎服,否则刺激胃部引起恶心呕吐,对食道静脉怒张者恐因此引起出血,故以不干不湿,质软易化为度。

每次服1.5g 如不泻可渐增至2.1g、3g最高贴量可至4.5g以能泻出多量水份为准。

每日服一次或二次,或隔日一次,或数日一次,总之视病情及患者体质而定。

每日服一次者,可于清晨空腹服下,服后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每日服二次者,另一次可于下午三时服用,为避免病员夜间排便,下午三时以后勿服为佳。

由于本方攻逐水饮力量很强,对人的体力有一定损伤,因此,凡有以下情况者不可运用本方:有肝昏迷迹象者;有极显著之食道静脉曲张或多次大量呕血黑粪者;兼有其他合并症,如高热、门静脉血栓形成者。

在治疗以后,仍要注意以下问题:1.凡病情极度严重,体力极衰者或服巴漆丸至3g以上连续数日仍无泄者,治疗难以见效,宜及早采用其他方法。

2.腹水退尽后,仍须服汤药一段时期以资巩固。

可用补利方而去商陆、陈葫芦、瞿麦三药。

3.在治疗期间,可根据中医传统,结合西医治疗原则,予以无盐少油或少盐少油饮食,腹水退尽后可逐渐增加饮食中盐份。

此外亦可酌情给维生素、葡萄糖等。

4.有食道静脉曲张者,于病程中仍须注意骨刺及粗硬食物,以免引起出血。

治疗完毕俟体力恢复后,仍以施行外科手术为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