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案《论美》教案《论美》教案1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
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
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
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
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论美》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能力目标: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3、情感目标: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2、教学难点:感受美的内涵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课前准备:浏览课文,熟悉基本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9-3-34)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参考:形体之美、颜色之美、行为之美,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
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
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略。
三、品味语言,制作格言卡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
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
1、出示格言卡美的格言卡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2、组织学生制作、交流格言卡3、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要点: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美的格言卡预案美的格言卡格言: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赏析(推荐理由):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美的格言卡格言: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赏析(推荐理由):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
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美的格言卡格言: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赏析(推荐理由):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
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
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
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
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
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
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五、完成补充习题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1)华丽――华美、华贵(2)俊秀――俊美、俊俏(3)优雅――优美、儒雅(4)完美――完善、圆满2、课文中“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一句中“吝啬”怎么理解?“此”和“彼”分别指什么?吝啬――过分爱惜,不大方的意思,这样写显得幽默风趣。
此――指形体美;彼――指内在美。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能。
用“并不”限制“都有”,说理就实事求是,很有分寸。
(2)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不能。
“恐怕”表猜测,并非排除“画家本人”以外的人也会喜欢,这样就避免了说理绝对化。
4、文中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美德最美。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个比喻、一个实例表明这个主要观点。
6、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就某一论证方法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有两种类型,其一具体式举例,如“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其二是概括式举例,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的外表,美德最美。
7、从课文中摘抄你欣赏的比喻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里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8、研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这两段文字中培根侧重强调了什么?侧重强调美德最美。
(2)第2段中开头的“美”和末句中的“美”是同一概念吗?为什么?不是。
开头的“美”是指形貌美,句末的“美”是指形貌、德行结合的美。
9、阅读培根的《论礼貌》,回答问题“只有确实内在品格很高的人……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1)文中画线句“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向人们传递了什么信息?举止有礼貌的人一定能够到处赢得好的声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作者赞赏什么样的行为举止?鄙视什么样的行为举止?赞赏优美的举止,即举动自然纯真,不过于做作;鄙视表现过于做作,过分注重细微末节,或者粗放不拘礼仪,有失自重。
(3)从选文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人可以不计较小节呢,还是应该注重小节?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应该注重小节。
因为作者认为,只有确实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而作为常人,小节问题随处存在,它更易为人注意,且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习得优美的举止。
六、教师寄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论美》教案3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美。
板书:美刚才上楼梯时,我遇到了一个帅哥。
一脸阳光,一身黑色运动服,超帅,超酷!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他边走边吃着烤肠。
(我们班同学也喜欢这样)吃完就随手把烤肠棒扔在楼梯上。
最可恶的是他扔在了我们班的包干区,我很气愤,顿时觉得他仅有的一点美感就如肥皂泡一样迸裂了。
那么什么才是美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起来《论美》。
板书:论二、初读感知,读懂美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边读边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出示:在议论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句。
)2.师生交流,朗读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专注,那现在请大家说说,你勾画了哪些关键语句。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把自己觉得关键的语句摘录了出来,其实和大家所摘录的差不多。
(屏幕显示关键句)来,我们先一起把这些关键句读一读,初步了解一下培根的观点。
师:下面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说出理由)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因为尽管作者十分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有价值的,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2)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请简要阐述。
(同桌间互说)出示简述论证过程的步骤:1.分段或分层;2.概括段意或层意;3.用先…再…然后…最后…将段意或层意整合。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如:《学问与智慧》作者先解说“学问与智慧”概念的不同,再通过对比论证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然后通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1.文中的语言或准确精炼,或含蓄隽永,或形象睿智,很值得我们去玩味。
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或是选择富有哲理的语句,联系生活说说你的理解或是受到的启示,制成“美的格言卡”。
(学生写)参考例句1:格言: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我的赏析: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
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参考例句2:格言: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我的理解: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