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不足之处: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2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连减法的性质:a-b-c=a-(b+c)连除法的性质:a÷b÷c=a÷(b×c)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

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

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尤其对a-(b+c)=a-b-c 和a÷(b×c)=a ÷b÷c的运用在有帮助。

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

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

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

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

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

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

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

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

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

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

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4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

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

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5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__9+111__37。

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__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

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

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

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__9+222__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习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

但是可以讲深化练习放在自习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2023年《简便运算》教学反思6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同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律、性质、法则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

所以,在计算题教学中应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思路的学习,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年级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对简便运算的认识上。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是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延伸。

这节课我以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整体认知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运算律方面较容易,在计算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复习题的设计针对性强,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做好已有知识结构的迁移。

在复习时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时其他同学集体练习。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运用的是哪一个乘法运算定律,实际有学生说第二题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问学生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区别,以便更好的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题。

通过复习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楚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