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孙诚【摘要】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和方式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原来惯用的行政强制性的命令式驱动力,转变为制度挖掘人类潜在力量的激发性,使公民逐步自觉地认识到对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逐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必须.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全面科学素质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全体公民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行动.【期刊名称】《成人教育》【年(卷),期】2007(000)002【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机制;转变观念【作者】孙诚【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2007/02 总第 241 期c”ENGRE” J’A。

YU文章编号: 1001 -8794(2007 )02 - 0010 - 04 阔的那©~自由市白白白自由自自由孙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北京 100088) 摘要;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和方式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原来惯用的行政强制性的命令式驱动力,转变为制度挖掘人类潜在力量的激发性,使公民逐步自觉地认识到对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逐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必须。

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全面科学素质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全体公民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行动。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机制;转变观念中图分类号: G3文献标识码:A《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

如何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中去,从而影响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制中的认识属性、根本目的、运行机制、配置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机制与运行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1.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属性认识偏差建国伊始,科普教育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被确定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认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属性具有完全的公共性,应由国家作为公共品来向社会供给。

因而,所有的科学活动和科普活动逐步被国家管理,且由国家的有关机构所领导和开展。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资源的约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有力于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大事,成效显著。

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重要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被政府接管,有些甚至被排斥,如成功运作 30 年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力量被纳入国家整体事业范畴,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被完全排斥;一些杰出的科普人才也逐步退出了科普事业的行列,从而造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供给的单一主体,显然不利于多元主收稿日期: 2006 -06 -26 作者简介:孙诚(1961 斗,女,北京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主妥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工作。

体力量的发挥。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根本目的偏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被界定为:“为党的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而使其成为了“党的事业”和国家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和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改变的要素加以提倡和建设,进而使其本身成了日的,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取向。

这种抽象的目的显然遗弃了其应有的平民化色彩,“以人为本”的精神长期缺失。

同时,抽象的目的、目标与公民的现实生活和内在精神需求彼此疏离,不具亲和力,使得公民对科学素质建设的内驱力严重不足。

3.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运行机制偏差由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显著的工具性目的,使得其运行机制直接政治化,具有了直接的政治功利性质。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和个人意志的影响,风风火火的群众运动的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行政部门的命令、组织和推动等,几乎是民期以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运行机制,从而导致了其成为运动式而非经常性,忽冷忽热而非持续性的弊端,结果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制度性约束长期缺失,发展极不平衡,供给形态单一,缺少现实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4.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配置方式偏差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配置的前提是将其作为公共品而由国家完全供给的,具有完全的计划性特征。

其运行经费和建设性经费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以行政事业费和建设性经费的形式逐级分解和下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科仪产品的生产,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影像产品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几乎所有物品的供给均被置于完全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之下。

而且往往是配2007/02 总第 241 期c”ENGRE” J’A。

YU要;在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和方式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由原来惯用的行政强制性的命令式驱动力,转变为制度挖掘人类潜在力量的激发性,使公民逐步自觉地认识到对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逐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必须。

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全面科学素质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全体公民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行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

如何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动中去,从而影响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制中的认识属性、根本目的、运行机制、配置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机制与运行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属性认识偏差建国伊始,科普教育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被确定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认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属性具有完全的公共性,应由国家作为公共品来向社会供给。

因而,所有的科学活动和科普活动逐步被国家管理,且由国家的有关机构所领导和开展。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资源的约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有力于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大事,成效显著。

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重要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被政府接管,有些甚至被排斥,如成功运作 30 年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力量被纳入国家整体事业范畴,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被完全排斥;一些杰出的科普人才也逐步退出了科普事业的行列,从而造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供给的单一主体,显然不利于多元主作者简介:孙诚( 1961 斗,女,北京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主妥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工作。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根本目的偏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被界定为:“为党的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而使其成为了“党的事业”和国家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和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改变的要素加以提倡和建设,进而使其本身成了日的,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取向这种抽象的目的显然遗弃了其应有的平民化色彩,“以人为本”的精神长期缺失。

同时,抽象的目的、目标与公民的现实生活和内在精神需求彼此疏离,不具亲和力,使得公民对科学素质建设的内驱力严重不足。

由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显著的工具性目的,使得其运行机制直接政治化,具有了直接的政治功利性质。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和个人意志的影响,风风火火的群众运动的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行政部门的命令、组织和推动等,几乎是民期以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运行机制,从而导致了其成为运动式而非经常性,忽冷忽热而非持续性的弊端,结果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制度性约束长期缺失,发展极不平衡,供给形态单一,缺少现实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配置方式偏差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配置的前提是将其作为公共品而由国家完全供给的,具有完全的计划性特征。

其运行经费和建设性经费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以行政事业费和建设性经费的形式逐级分解和下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科仪产品的生产,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影像产品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几乎所有物品的供给均被置于完全的计划体制的约束之下。

而且往往是配c”ENGREN J’A。

YU合某种形式的运动而生产并供给的,从而导致其受资源的约束性极强,其持续性、丰富性、层次性等也受到极大约束,发展和布局极不平衡,公平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5.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形态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培养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是组织化的。

一般是有行政指令、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动,以单位为单元,以组织化的方式组织学习的,学习内容整齐划一,其结果也是基本接近和相似。

而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均是作为组织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准行政部门来加以设计和构建的。

它隶属于相应的各级政府,受本级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其事业费和建设性经费等也是由相应的政府配置,人事任命和编制管理也分属各级政府,中央级的科协与地方各级科协之间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而无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其间互不隶属。

他们往往受到预算资源、各地党和政府领导人重视程度的差异的限制,使得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显得极度不平衡。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共青团、少工委、妇联等机构也承担着一定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使命,但其责任界限并不明确,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也千差万别,从而造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在公民各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商、学、兵等各系统之间“条块”分割,资源条件、重视程度各异,组织和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故其结果也就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

6.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评价机制偏差由于受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约束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尤其基本采用的是阶段性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主要实施方式的单项目运作。

尽管就具体项目而言,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都制定过相对比较周延的实施策略、检查验收标准、结果评价等评估机制,但由于项目的特定性、条块分割、责任界限不明确、处罚和奖励机制缺失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形成有机的关联。

因而难以制度化,并进而导致科普教育活动开始时轰轰烈烈,但过程简单,操作不能落到实处,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实际收效甚微,形式主义泛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