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摘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对策研究分析目录1:引言--------------------------------------------------------(1) 1.1:时代背景--------------------------------------------(1) 1.2原因及深远意义----------------------------------------(2)2: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 ------------------------------------(3)3: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对策和理论分析-------------------------(4)3.1:科技体制改革的极力推进 -----------------------------(4) 3.2: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4)3.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3.4:科技投入的进一步佳大化------------------------------(5)4:参考文献1. 引言1.1时代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看问题,才能准确把握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依据,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这就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形势总特征和发展变化大趋势的基本判断,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大背景。
第一,当代的国际形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带来了历史契机。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是我们能够安下心来搞建设的难得条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发展和调整对外关系提供了许多有利因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机。
这一切和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相结合,造就了今后20年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又可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与这一机遇相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也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正确地回答当今时代中国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正是这一重大问题推动着当代发展理论的更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动力。
几十年来,国际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
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重视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本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在探索中国发展新思路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当前的国际形势对科学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产生深刻影响。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当今世界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
人类社会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发展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全面。
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越来越依赖综合国力的提高。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无论是从争夺综合国力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看问题,都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党的十六大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的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增长着,人类的活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个压力体现在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越来越尖锐。
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在探索发展理论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竞相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居世界后列。
因此,中国决不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求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后代发展能力求得今天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解决人与环境、当今发展与今后发展的矛盾更为迫切。
党的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既是由国情决定的,也是时代的要求。
第三,当代的国际形势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当今世界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
与此相联系,发展中的南北差距、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别也是空前的。
世界文明与进步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为少数人所垄断和享受。
这就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当今世界很不安宁的根本原因。
继承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一切发展依靠人。
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统筹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民利益的分配关系,使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受,防止发生两极分化。
在发展中国的同时,我们还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努力改变世界旧的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推动时代历史课题的解决1.2 原因及深远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把科技进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和措施。
但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以使我国有实力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认真回顾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在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发展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以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和政策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继往开来、加速发展的十年。
全国科技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科技体制发展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局面。
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人才战略方面,“十五”期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年均超过320万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2/3左右。
全国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总数为92万人年,为“九五”末期的1.7倍。
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承担973、863计划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归国人员均占到半数以上。
目前已研制国家标准1000余项,国际标准30余项,形成和建立了一批食品卫生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计量检测、技术标准预警体系。
多次牵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规则的历史。
(二)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家实施重大专项的实践和探索。
“十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数十家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万名科技人员以及3000多家企业等参与了重大专项的实施。
目前,各专项已培养出重大学科课题带头人10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1700多人,有近2000名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参加了重大专项,形成了一支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市场中介人才组成的产业化队伍。
实践证明,重大专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是政府统筹集成和协调全社会资源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实践。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坚持科技服务“三农”,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通过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立试验示范区1.2亿亩,增产粮食500多万吨。
目前,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3073项,超过70%的产品技术来源于区内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教育部985工程等,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高,正在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
二是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管理体制得到转变,公益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结构得到调整。
三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基本形成。
3.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对策及理论分析为保证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
3.1 科技体制改革的极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
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