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效霞:略论经络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

张效霞:略论经络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

张效霞:略论经络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张效霞,中医学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史学研究,出版有《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医海探骊:中国医学史研究新视野》等。

作者按:本文第一部分曾以《关于经络起源与形成的争鸣与反思》为题,发表于《中医研究》1995年第3期。

现在收录的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于1992年。

当时,我已进入本科学习的实习阶段,从1991年2月到1993年7月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是每天晚上都在当时的中医系金匮教研室里彻夜写稿,总共撰写了近20万字的草稿,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手稿。

2006年出版的《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当年手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

《回归中医》一书,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辨证论治、本草等内容,除病机、经络、方剂外,几乎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范畴。

出版后,很多朋友来函询问为什么缺少经络的内容?主要原因是当时因时间和精力之关系,特别是觉得自己对经络没有很好的见解和体会,还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现借本书出版之机,将当年手稿中关于经络的一部分录入为电子版,未加任何修饰和润色,以使读者了解我当年稚嫩之文笔。

1.关于经络起源与形成的争鸣与反思经络是如何起源与形成的,依据现存的医史资料尚难以确考。

而明了经络的起源与形成方式,对理解和探讨经络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缘此,不少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试图获得明确的解答。

但迄今为止,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较有影响的观点可综括为以下几种。

1由点到线说经络始于相同功能的针刺穴位归纳之说,即经络的形成主要是以穴位的主治功能为基础,由穴位的“点”推演到经络的“线”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经络起源与形成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首倡者当推老一辈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1]。

目前的《中国医学史》《经络学》教材和专著已大都采纳其说,不再赘述。

2由线到点说由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部先于《内经》的文献论述经脉均有脉无穴,且十一脉彼此孤立,不成网络;虽涉及一些脏腑,但无四肢和内脏由经脉相连的记载,更没有后世十二经内联十二脏的说法,与《内经》有关经络的论述有着显著的不同。

基于此,孟昭威首先提出了“由感传现象开始,遂渐发展到穴位”,即先有感传线路,后有穴位的由线到点的观点[2]。

刘澄中嗣其后,并进一步指出经络感传现象的产生,促使人们对经络实质进行探讨,古人在解剖刀下找到了血管、肌腱和粗大的神经干,以此为启示,以十二条脉的走行路线为框架,构建了维持人体生命与运载气血的经络系统[3]。

3血管发现说毛良根据“帛书经脉”和《内经》有关经络的记载中有“血”及“脉”等字眼,提出了经络始自古人对血管认识的新观点。

认为古人在解剖生理学上对于有形的血、脉和心的认识,就是经络学说的起源。

两部《灸经》中对于十一脉及其循行途径、所属病证的提出和描述,是起源于古人对于血、脉与心的解剖生理学以及“寒、脉、痛、灸”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学的粗浅认识,否定了经络起源于对针灸穴位的疗效和感传现象总结的上述两种观点[4]。

符友丰也认为经脉的原意是指血管,与毛良的观点略有不同的是:符氏认为经脉虽以原始解剖为基础,但并不是解剖学发现的直接产物,而是古人在“脉(血管)”的基础上派生、演变、抽象出来的人体功能系统,与“脉”处于一种“不离不即”、“若离若即”的状态[5]。

4线自气功说刘精微认为经络起源于古代延年益寿的气功。

其主要观点是:先人们为了祛病延年,一定会向往或追求“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很可能在“静中”迈进了“气功”的门槛。

在气功练习中,通过意念的贯注,使其气运转于任、督二脉,调整呼吸,凝心一志,则气合全身,在练功时,使真气有规律地在任、督二脉中循行,相互贯注如环无端地运行,这就是经络的起源。

由于“真气”在任、督二脉中的贯注运动,如似主轮带动十二经脉一齐转动,这就使十二经脉显示出来。

自从个别人觉察出人体具有任、督二脉及十二正经以后,历代医家不断地在自身及病人身上体验,逐渐补充了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亦在诊断、治疗中与脏腑学说揉合在一起,遂形成了后来的经络学说[6]。

5辨析与争鸣“由点到线说”和“由线到点说”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先发现经络还是穴位。

其实,如果我们承认针灸术是经络产生的重要理论先导,那么就可以认为“经”和“穴”是同时交叉发现的。

实践的辩证法证明:线和点、经和穴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因为不刺激穴位就不可能出现感传,而一旦出现了感传,自然也就超越了穴位的界限,把经脉的路线清楚地显示出来。

经和穴孰先孰后,已难以述说清楚。

只能说有的是在发现大量穴位的基础上逐步认识了经络,有的是在已知经络之后才推知了该经上的穴位,这是一个互相验证的过程。

单凭其中之一,都是不可能建立完整的经络学说的。

仅仅根据对穴位主治性能的归纳是难以厘订出经脉的具体循行走向的,因为躯干和头面部的一些穴位的主治作用基本相同,但却属于不同的经脉。

如果没有某种启示,单靠盲目归类和联结是难以确定“线”的走向的。

同时,如果仅仅有“线”,停留在“线”的走向层次,那么经络的概念也难以确立,更谈不上经络学说的形成了。

从经络学说的发展来看,对穴位的研究、归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经脉和穴位这种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联系上,我们可以说:对穴位主治性能的归纳(即由点到线)和对针灸过程中感传线路走向的观察(即由线到点),都是经络的起源之一。

“血管发现说”是基于古人在原始解剖中发现脉管系统这一事实提出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进行“割皮解肌,决脉结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实践。

先哲们既然发现了“循经感传”现象,那么采用解剖方法来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物质基础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脉”在古代虽有血管、经络、脉象学涵义,实际上却导源于“脉”这同一个实体。

古人虽然不以脉之动静区分是经是络,但经络的原始意义是指血管,当无疑问[7]。

“帛书经脉”虽无“经络”字样,但“脉”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成立。

其关于脉的走行也与现代解剖学的血管大致相同,如“足泰阴温(脉)”与大隐静脉、“臂泰阴温”与头静脉的走行一致或相当。

《内经》有关经络的论述,其中有的显然是指血管。

如《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血。

”这些似乎昭示经络最初是根据脉管的形态、走行及功能而提出的。

但是在经络的创诞时代,解剖手段是十分粗陋的,不可能穷尽经脉线上的血管具体分布。

这可从以下几点得以证实:①经络循行同血管分布虽有一致的地方,但绝大多数不一致;②经络起止点不是血管起止点;③经络循行的许多交会处,解剖学上并未发现该处血管有特殊的分支或汇聚现象[8]。

因此,我们只能说解剖实践发现的脉管系统,可能是经络起源和创生的始动因素之一,但经络绝不是仅仅藉此而建立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线自气功说”认为经络是在气功状态下的“返观”、“照察”而发现的。

近年来,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返观”是在排除外界干扰,在入静沉思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体察、自我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观察实践。

通过“返观”的方法进行认识活动,往往被认为是违背实践的“唯心主义”。

但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在数千年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研究者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还须依靠被调查者本人的感受和体验而获知。

因此推测古人在“恬淡虚无,独立守神”中发现了经络,并不是毫无凭藉的无稽之谈。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经络体内循行线及部分体表循行线的描绘,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

同样,但凭练功时体察、感知、返观、照察内气在体内的运行,也不能构筑完整的经络理论,它也只是经络起源和形成的肇始和途径之一。

经络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其起源和形成绝不会只是源自于针灸或气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漫长历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不断充实才日臻完善的。

其中既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有文化和心理积淀的渗透和影响。

它是在整个中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要考察和探究其起源和形成,必须从中医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去追溯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述各种关于经络起源和形成的学说,之所以未能得到普遍认同,除了他们把各自的学说作为经络起源的惟一源头外,更重要的是漠视“文化选择机制”的缘故。

根据“帛书经脉”,特别是《内经》所呈现的经络理论体系及其他有关文献所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说经络的起源是多元的:在用砭石、石针、骨针、陶针、青铜针等刺割痈肿、放血排脓,或用以刺激身体一定部位,以治疗和消除病痛的过程中,对体表具有治疗作用的“点”的主治性能的归纳;对在针刺和艾灸过程中“循经感传”路径的观察和对疾病过程中各种循经症候、体表反应点的总结;对气功导引的体验;以及在原始解剖实践过程中所见到的血管、神经、肌腱、淋巴管等,都对经络的起源和形成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它们都应该是经络起源之始端。

2. 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钩玄由于史料的匮乏和缺如,对经络起源及其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历史事件和认识的具体过程,我们今天已难以追溯和再现。

但是,根据“帛书经脉”特别是《内经》以及其他有关文献所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把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归纳为这样一个图式:脉——经脉——经隧——经络。

1.脉是对人体全部血管及体表偱行线的总概括在目前关于经络起源和形成的诸多学说中,最有影响的是“由点到线说”和“由线到点说”。

但不论是由“点”归纳成“线”,还是针灸过程中出现了沿体表一定路径走行的“感传线”,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在体表有一定分布规律,且具有治疗作用的“线”。

面对上述体表各“线”,先人们先是迷惑,甚或感到神秘,继而用他们所能利用的物质载体如实地描绘下来,最终萌发了从人体自身来探寻产生这种现象的基础的念头。

我国古代很早即开始了“割皮解肌,决脉结筋”、“外可度量切偱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实践。

可以断言,对遍布全身,在体表即有显现的血管的认识肯定不会晚于对内脏的剖视。

解剖发现有的血管的走向与灸刺过程中显现于体表的“感传线”的循行大体相同,这可能诱使人们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而认为血管即是体表各“线”的物质基础,并命之为“脉”。

故“脉”在最初涵括了人体内的全部血管及显现于体表的所有的“线”。

脉之本字为“衇”,亦作“脈”。

《说文解字》说:“衇,血理分斜行体者。

”可见,脉之原始意义是指血液在体内派分而流,这显然是指血管而言。

脉有起止和走行部位,故其命名最初自然是以部位名之。

《阴阳十一脉灸经》手三阳脉分别被称为肩脉、耳脉和齿脉。

即使是在《内经》中,也有许多以部位命名的脉,如“尻脉”、“胞脉”、“缨脉”、“颈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