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
是主干。
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一经脉:1 十二正经:前后中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有在体内“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1 外连: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连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分。
十二皮部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
2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歌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十二经交接规律:1 相表里的两经,交接在四肢。
2 手足同名的阳经,交接在头部。
3 手足阴经,交接在胸部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
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的作用。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奇经八脉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分布上的不足。
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上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
如:1 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汇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
——督脉不和,则脊强直,角弓反张,头重,二便不利。
2 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连接六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不和时男子:疝气。
女子:带下)3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 带脉:围腰一周,约束纵行诸脉,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5 阳维脉:联络所有的六阳经,在项部与督脉相合。
阴维脉:联络所有的六阴经,在颈部与任脉相合。
两脉有联系全身阴阳经脉的作用,维持阴阳协调与平衡。
6 阴跷,阳跷脉左右对称,有分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主司眼睑开合,及下肢运动的功能。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
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八脉所涵蓄的气血,溢出给以补充。
有保持十二经气血恒定的作用。
故将十二经比作沟渠,奇经八脉比作湖泊。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不似十二经络属脏腑,但循行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府,以及肾脏等有较密切的联系。
如督脉“入颅络脑”行脊中属肾;任,督,冲脉同起胞中,相互交通等。
注:1 上肢无八脉分布。
2不存在表里关系。
3不存在左右对称关系。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指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
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分布特点都是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分别离正经(离)进入体腔(入)然后表里两经并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其中足三阳经的经别都通过心,最后再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合)。
所以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可用“离,入,出,合“四字概括。
每一对表里两经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十二经别加强了表里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对脏腑有濡养的作用。
络属关系: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组成一合,共为六合。
即十二经的阴经属脏络腑。
十二经的阳经属腑络脏因而形成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的络属关系1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络肺属大肠手阳明大肠经2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络胃属脾足太阴脾经3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络心属小肠手太阳小肠经4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膀胱属肾足少阴肾经5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络心包属三焦手少阳三焦经6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络胆属肝足厥阴肝经络脉一络脉的分布:1 手太阴肺经络脉:自列缺穴分出,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胃经,其支脉与手太阴并行直入掌中,散布于大鱼际2 手少阴心经络脉:自通里穴分出,腕后1寸处走向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脉在腕后1.5寸处别处上行,沿本经入于心中,向上联系舌根,归属于眼球后(目系)通入颅腔。
3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自内关穴分出,于腕后1寸处走向手少阳心包经,散布两筋间,沿本经上行,联系心包,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络组织)。
4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自偏历穴分出,于腕后3寸处走向手太阳肺经,其支脉向上沿臂经肩髃上行至散布于牙齿下颌角,散布于牙齿。
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宗脉汇合。
5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自支正穴穴分出,于腕后5寸处走向内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向上经肘部,网络肩部。
6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自外关穴分出,于腕后上2寸处内合于手厥阴心包经,另绕行于臂外侧进入胸中。
7 足阳明胃经络脉:自丰隆穴分出,外踝上8寸走向足太阴脾经,其支脉沿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顶,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8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自飞扬穴分出,在外踝上7寸,走向足少阴肾经。
9 足少阳胆经络脉:自光明穴分出,在外踝上5寸,走向足厥阴肝经向下散布于足背跗部。
10 足太阴脾经络脉:自公孙穴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1寸处,其支脉进入腹腔走向足阳明胃经,联络肠胃。
11 足少阴肾经络脉:自大钟穴分出,在内踝尖与键之间下1寸,在内踝后绕足根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另一分支与本经相并上行,走于心包下,外行通贯于腰脊部。
12 足厥阴肝经络脉:自蠡沟穴分出,在内踝上5寸处,别走于足少阳胆经,其支脉经胫骨,上行至睾丸和整个生殖器。
13 任脉的络脉:自鸠尾穴分出,自剑突下行,散布于整个腹部。
14 督脉的络脉:在长强穴分出,沿脊柱两旁上行至项部,散布于头上、下部的络脉,出肩胛部,想左右走于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 脾之大络:在大包穴分出,出于渊液穴下3寸,脉气散布于胸胁。
(注:亦有加上胃之大络之说:胃之大络:分布于左乳部下面虚里穴处,从胃脘部贯横膈,并通连肺脏。
)二络脉的作用主要有三:1 加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它与经别的区别是,经别着重于内行经脉的脏腑属络关系。
而络脉没有固定的脏腑属络关系,是着重于沟通肢体的表里关系,经别是阴经会和于阳经,突出阳经的统率作用。
而络脉是阴经走向阳经,阳经走向阴经,从而相互沟通连接。
2 有统率全身络脉、孙络、浮络、血络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部位即是各经络脉的脉气汇集点和枢纽。
3 通过它的表里沟通,连接和统率孙络、浮络、血络的作用,进一步输送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周身诸髓、百骸等组织。
注:血络: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淤血等现象,这种淤血的经络,叫“血络”十二经筋一十二经筋分布的特点是:1 它们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
2 其循行走向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如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行于股外,上行结于面部。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胸部。
3 其起止部位都是在踝、腘、膝、股、髀、臀。
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筋肉丰盛联结之处,如同肢体的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二十二经筋的病症: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
在阴阳协调情况下,肢体的屈伸,收展、俯仰、旋内、旋外等功能正常功能。
如失调则发生功能障碍,如:“阳急则反折,阴急則屈不伸”,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等,这就是阴阳寒热失调,致经筋发生的病症。
关于经筋的治疗,主要在发病部位采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局部的手法刺激,通过局部治疗而调整其经筋的作用。
十二皮部一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经脉的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部位,也就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二皮部分布的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所以它具有两重意义:一是指经脉的整体性,一是指体表的局部性。
由于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人体卫外的屏障,当其功能失调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致脏腑,日《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客于脏腑也”。
这就是说外邪由表入里的意思。
反之当内脏有病时,也只通过经脉、络脉而反应于皮部。
可见皮部与内脏也是有密切的联系。
二皮部的临床意义:皮部有整体和局部两种含义:而整体与局部之间又互相影响的,凡六淫之邪可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出表,所以在治疗的方法上,如病邪在表,可通过解表的方法治疗,如病邪已经入里,邪在气分,治疗上可战汗透邪,使邪由里及表,通过皮部而汗解。
如外科、皮科、伤科也可用由里表达的方式,然而推拿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局部外治以调节全身机能的一种方法。
腧穴理论腧穴的特性1 普遍性:每一穴位都能治疗邻近,局部的组织、器官及其内脏疾病的特性。
如:颊车穴治疗面瘫、面痛、牙痛。
中脘穴治疗胃痛、食滞、呕吐。
曲池穴治疗肘臂痛。
环跳穴治疗腰、腿痛。
这种近治作用,不受经脉循性部位的制约,即“穴位所在,主治所及”。
2特异性:很多穴位具有特异性的治疗作用,除了邻近、局部治疗的普遍性外,还具有治疗远离穴位的头面、脏腑、器官等疾病的特异性。
这种穴位以四肢、膝、肘关节以下及躯干部少数特定穴为主。
穴位的特异性可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特定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去认识。
临床上循经取穴近部取穴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3双向性:是指一部分穴位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理状态,都有治疗作用。
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既能发汗,又能敛汗。
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即治心动过速,又治心动过缓。
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止泻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