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骨学

正骨学

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3.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通过破裂处与外界相同者.4.骨折:由于外力的作用,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5.骨擦音:骨折断端互相触碰或摩擦所发出的粗糙声音.6.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7.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骨折的愈合过程1.血肿机化期2.原始骨痂期3.骨痂改造期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扣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的骨折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W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整复手法:①手摸心会②拨伸牵引③旋转回绕④屈伸收展⑤成角折顶⑥端挤提按⑦夹挤分骨⑧摇摆触碰骨折的固定(一).外固定1.夹板固定:1.适应症1四肢闭合性骨折.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3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成功者2.禁忌症1较严重的开放骨折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3难以固定的骨折4肿胀严重伴有水疱者5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扎带一般宽1.5-2cm,用双层白布或4-6层绷带缝成.2.石膏固定类型1前臂石膏托:固定范围从前臂上1/3至掌横纹2全臂石膏托;从腋下至掌横纹3短腿石膏托:从小腿上1/3至超过足尖1-2cm 4长腿石膏托:从大腿上1/3至超过足尖1-2cm 5管型石膏6躯干石膏3.牵引固定1.皮肤牵引2.骨牵引3.布托牵引4.骨外固定器辨证用药原则1.辨证施治原则2.分期辨治原则:初期宜攻,中期宜和,后期宜补3.内外兼治原则开放性骨折根据机制分类1.自内而外的开放性骨折2.自外而内的开放性骨折3.潜在开放性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及污染程度分类1.Ⅰ型:伤口不超过1cm,伤缘清洁,骨折简单2.Ⅱ型:伤口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皮肤撕脱,中度污染,骨折中度粉碎.3..Ⅲ型:有广泛软组织损伤,污染严重,骨折粉碎.ⅢA型:骨折处仍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骨折为多段或粉碎性.ⅢB型:软组织广泛缺损,骨膜剥脱,骨折严重粉碎.ⅢC型:包括并发需要修复的动脉损伤或关节开放脱位.一般处理:给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以防破伤风的发生.但注射前要做过敏试验.对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在手术室行清创治疗,在适当麻醉下,以消毒纱布保护伤口,剔除伤口周围毛发,先用汽油清除皮肤的污垢及油泥,再戴上手套,以软毛刷子蘸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及手术部位的皮肤,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注意刷洗时尽量不要让肥皂水流入伤口内,刷洗时间一般在10分左右.然后换一把干净的刷子同样刷洗5分,再冲洗干净,更换手套.刷子及肥皂水碗,第三次刷洗完毕后再用3%的双氧水冲洗伤口,再用1:1000新洁尔灭或用0.1%火力碘冲洗伤口,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最后用无菌纱布将皮肤拭干,以碘伏.酒精常规消毒,铺手术巾,显露需清创的伤口,行清创术.肩胛骨骨折分型:肩胛体/岗/颈/盂骨折、肩峰骨折、喙突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肱骨内外髁上2~3CM处的骨折。

病因病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临床表现:伤后局部有明显肿胀,疼痛,环形压痛和纵轴叩击痛,上臂活动功能障碍,肱骨中下1/3骨折常易合并桡N损伤,出现腕下垂,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展,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即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

固定方法: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

上三分之一骨折要超肩关节固定,下三分之一骨折要超肘关节固定,中三分之一则不超上下关节固定,并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内外髁上方2~3CM处的骨折。

多见于儿童,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临床表现:无移位骨折时,肘部可有肿胀,疼痛,肱骨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有骨折移位时,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处有骨擦音,异常活动和畸形,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部呈靴样畸形。

固定方法: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屈曲90°~110°位置3周,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位置1~2周。

孟氏骨折: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心关节脱位,而肱心关节无脱位。

尺骨上1/3骨折桡骨头脱位为上肢最常见最复杂的骨折合并脱位。

①伸直型:骨折端向掌侧、桡侧成角移位。

桡骨头冲破或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出。

②屈曲型: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

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③内收型:多见于幼儿。

尺骨冠状突下方纵行劈裂或横断骨折,骨折端移位较少或仅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出。

④特殊型:多见于成人尺桡骨中上1/3双骨折,桡骨头向前方脱出。

盖氏骨折: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是一种既有骨折又有脱位的联合的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3CM范围以内的骨折。

掌倾角:10~15°,尺偏角:20~25°分型:伸直型骨折—餐叉样畸形,屈曲型骨折—锅铲样畸形。

巴尔通骨折(背侧缘劈裂骨折)反巴尔通(掌侧缘劈裂骨折)。

伸直型整复方法:1折顶复位法,2提按复位法。

固定方法:用掌背桡尺四块夹板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按两垫固定原则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三分之一,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

颈干角:110~140°,男性平均132°女性127°,前倾角/扭转角:12~15°股骨上端的血运来源:1,股骨头圆韧带动脉,2,股骨干滋养动脉,3,关节囊小动脉。

分型:按骨折部位:基底部骨折,颈中骨折,头下骨折。

按骨折移位(Garden分类)1,不完全骨折,2无移位骨折,3轻度移位骨折,4完全移位骨折。

按骨折远端外展内收分类分型:1外展型骨折,2内收型骨折.整复复位标准:以髋关节X线表现为参考,正位片股骨干上段内侧骨皮质线与股骨头内侧压力骨小梁轴线呈160°角,侧位片上股骨头轴线与股骨颈轴线呈180°角,断端对接吻合良好。

整复方法:1,手法复位2牵引复位 3牵引床复位固定方法:1丁字鞋固定,6~8周。

2牵引固定3~6月,3穿针固定预后:三不:不负重,不盘腿,不侧卧。

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小转子下2CM—5CM至股骨髁上2CM|-5CM之间的股骨骨折。

部位分类:股骨干上1/3骨折。

骨折近端因受骨客腰肌,臀中肌。

臀小肌以及其他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

股骨干中1/3骨折。

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大部分断端重叠。

股骨干下1/3骨折。

骨折远端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远折端被拉向后倾斜,有压迫或刺伤腘动。

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有内收向前移位趋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多有严重的外伤史2伤后局部剧烈疼痛。

肿胀和功能障碍。

伤肢骨折部压痛。

有纵轴叩击痛。

多数伴明显的肢体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

可闻及骨擦音,有异常活动。

3股骨干骨折后出血较多,即使是闭合骨折。

严重者也可达1000ml以上,所以常伴有休克症状。

4大腿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

整复方法:手法复位、手法整复适用于股骨干横形。

短斜形或端螺旋形骨折。

复位后骨折较稳定者。

1上1/3骨折:近端屈曲。

外展,外旋移位。

遵循“子求母”的原则。

将伤肢抬高。

外展略加外旋。

然后术者一手握近端向后挤按。

另一手握住远端由后向前端提复位。

2中1/3骨折:骨折多向前外侧成角,在外展位进行牵引。

术者仔细触摸骨折端的移位方向,采用端提。

挤压。

折顶等手法复位。

骨折端或骨折片有背向移位者。

实用回旋手法复位、3下1/3骨折:1拔伸2纠正向前移位3纠正向后移位4俯卧复位、固定方法:1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周岁以下有移位不稳定的股骨干骨折2水平皮肤牵引:适用于4-8岁的无移位或移位不打的稳定型股骨干骨折,常用橡皮膏或皮肤牵引带牵引、3骨牵引:适用于8-12岁的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

4骨牵引外加夹板固定练功活动:1踝关节背伸及股四头肌收缩2锻炼膝。

髋关节的伸屈功能3加大髋。

膝关节活动范围4站立床上。

药物治疗:初期: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中期接骨续损和营生新.后期补肝肾,壮筋骨。

手术治疗1严重开放性骨折早期就诊者2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

需手术探查及修复者。

3多发性损伤。

为了减少治疗中的矛盾,便于治疗者、4骨折断端间嵌夹有软组织者。

胫腓骨干骨折:是指胫骨干和腓骨干同时发生骨折,又称胫腓骨干双骨折。

直接暴力:暴力多来自外侧或前外侧。

骨折线多为横形或短斜形,严重者可为粉碎骨折。

间接暴力:由高处坠落。

扭伤或滑倒时的传达暴力或扭转暴力所致。

骨折线多为斜形或螺旋形。

临床表现与诊断:1伤后小腿疼痛肿胀和功能丧失,可有肢体缩短。

成角及足外旋畸形。

以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2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

类型及移动方向、辨证论治:胫腓骨干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功能。

重点处理胫骨骨折。

整复方法:1拔伸牵引2纠正前后移位3纠正外向移位4纠正侧方移位5挤压捺正6检查复位情况固定方法:1夹板固定2石膏外固定3持续牵引4骨外固定器固定练功活动:1踝关节背伸练功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2有跟骨牵引者。

联系踝关节背伸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是,需用双手支持。

抬起臀部、3抬腿练习4屈膝练习药物治疗:初期: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中期接骨续损和营生新.后期补肝肾,壮筋骨。

手术治疗:1骨折合并血管。

神经损伤需探查血管,神经者,可同时行内固定2无法复位的胫腓骨干骨折。

如有软组织嵌入者3胫骨多段骨折者4肢体多发骨折为避免相互牵制和影响者5胫腓骨干骨折合并膝关节。

踝关节损伤者。

距骨骨折分类:1距骨颈骨折(多见)2距骨体骨折3据骨头骨折4距骨后突骨折距骨颈或颈体间骨折的整复方法:1足石屈.前推2外翻3后压练功活动:足趾背伸。

屈曲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

手术疗法:新鲜距骨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应行切开复位,可选用螺丝钉内固定,或加用植骨术.上颈椎骨折脱位分型1寰椎骨折2寰枢椎骨折脱位3齿状突骨折(I型:齿状突尖部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主要由附着于齿状突尖部的翼状韧带撕裂所致,骨折稳定,愈合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