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7篇〕篇1:感悟道德经感悟道德经 -资料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③可名,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道”是在宇宙中存在的、可以控制一切的无形的力量。
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同牛顿的万有引力那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②常:恒,永久,通常。
③名:语言所表述或界定的对象、事情或事物。
④无:道法无常,亦无形,所以称无。
⑤有:天地间万物有形有态,所以称有。
⑥徼:边界,以示区别的意思。
⑦玄:玄妙,深奥莫测的意思。
译文:“道”是什么?假如说“道”是我们日常所知的“道”,那“道”原来是无名的,“道”从无名到有名,是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不可道到可“道”,的规律,也就是可“道”的“道”。
假如“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我们所要表述的那个“道”了。
名,假如可以用日常的词汇来表述“道”的理论,那就不是“道”所要说的宇宙万物了。
“无”,来自于天地的起,“有”表示万物的产生。
所以,要根据永久存在的“无”,来观察它的微妙,根据普遍存在的“有”,来观察它的界限区别。
无、有,这二者来自一样的头“道”,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称呼不同而已。
它们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奥莫测,玄妙无比。
玄妙而且在不断变化,是各种开展、宇宙万物的头。
感悟:第一章首先让我们理解“道”的虚实观念,分清文章中的各种称呼,以及文章中心主题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道”,不是道路的“道”,不可以简单去理解、对待日常存在的我们已经认识的“道”,也不可以把人世间可以看见的“道”与天地万物混为一谈。
前者告诉我们的是主观原意,后者告诉我们的是客观原意。
这里有一个思维与实际存在的区别,以及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决定意识,意识的结果在于行动。
这里老子所说的“道”,是于思维之前的“道”,是支配一切的,是决定万物客观规律的开展过程“道”。
老子认为,天地起于“道”之后,有了天地再有万物,万物再起于天地之后。
老子在第四十章对“有”和“无”补充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于无”。
“无”,也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观点。
“无”是“道”的表达,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概念。
这话看上去抽象,实际是很详细的,是对详细的综合概括。
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宇宙、太阳系是从无到有逐渐演变形成的,地球上的生命是从细胞裂变逐渐进化过来的,人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过来的。
地球原来是一个大火球,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逐渐有了细胞、生物、植物、动物、最后才有了人类,这些,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资料世界上原来没有电脑,如今却风行全球,而且成了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人类创造了电脑,通过电脑可以进展各种创造,写作、创作文学作品、观看影视动画、产品设计,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妙、技术更先进。
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通过人的思维,通过学习积累,是可以消费制造出来的,这些,是从无到有的表达。
我们人类的生存开展过程也是“无”到“有”这个过程。
世间上本来没有人类,自从物种进化诞生了人类,通过人类之间的繁衍,爷生父,父生子,子生孙,他们来到了人间。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通过学习积累,还会做出他们的前辈从来没做有过的事情。
他们之中有的可能成为英雄,有的可能创造历史奇迹,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道德经第一章提出的“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从不同的方面对“道”进展了分析^p 、界定和描绘,表述了“道”具有创造性、是天地万物本的观点。
“道”,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最早产生的关于宇宙万物或世界本的重要理论之一,到现代为止,“道”的理论价值可以与西方的“圣经”相提并论,是当今世界哲学界具有无可比较的历史遗产,是哲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珍贵财富。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说的“道”或“常道”,指的是万物之母、具有产生一切的创造性和才能。
具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
“道”先天地而生、永久存在,无时不在,具有永久性。
“道在蝼蚁、在瓦甓、在稗、在屎溺”,“道”无处不在,“道”具有永久的普遍性。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最响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唯有“道”可以始生万物,又擅长去复始循环。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为“器”。
“道”具有虚无飘渺、神秘莫测的奥秘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道”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开展的性质和才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
不过我认为,虽然老子这样解释“道”,但是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里谈到的详细内容时,可能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的原因,导致他在主观上一些与现代思维存在不同的意识,例如:复古思想和策。
小结:六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叹为观止。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不仅被道家学派奉为神明,而且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到如今都在学习和研究的经典。
我们感谢老子,为我们留下经天纬地、察人观物的深奥理论,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可以完全参详透道德经的全部奥秘!我们感谢老子,为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标准中有一条可依可据的“道”。
对道德经第一章学习的人不可计数,而写出学习感悟的人那么以万来计算,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感悟,启发、鼓励着无数的后人。
以上是本人对道德经第一章学习过程的浅薄认识,还请各位学长多多指教。
篇2: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
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场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时机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
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响,我自我就是如此。
”确实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入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
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欢乐学习、欢乐工作、欢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这句话强调……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急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
《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表达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绝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
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我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开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当理解自我有勇气战胜自我。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刚。
”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背自然和社会规那么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上善假设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
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
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患,仅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开展规律办事,才可以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
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假设违犯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
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和实用功利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无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入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个有无的阐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消灭剖析得精辟明了。
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
而我们此刻把自我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
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我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可以长久生存。
所以,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我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可以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
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我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时机,这些破绽,让他们去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