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张居正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
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
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
”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
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
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
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
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
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
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
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主持人:刘立志特邀嘉宾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张居正评传》等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主持人:近日播出的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的改革家的形象。
很多人都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子,请做些评述。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拥有276年历史的明王朝,有过能人辈出、群星灿烂的辉煌,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却断言:“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以这样高的评价给予张居正,不仅是看重16世纪的明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杰,更在于张居正确有过人之处。
明末学者刘芳节自述他阅读张居正遗集的心情是:“手舞足蹈而不能已。
”盛赞这是“千古奇人,千古奇书。
”张居正非有极大的思想魅力,不足以赢得后人如此倾倒。
樊树志(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张居正当然也不例外。
他既是无所畏惧的改革家,自诩“嫌怨有所弗避”;也是一个权势显赫的首席大臣,惯于玩弄权谋术数的政客。
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忽略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
当时人已经注意到他的两面,《明神宗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绩:“成君德,抑近幸,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过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
主持人:作为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成就体现在哪里?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
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
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
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
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
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
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
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被冤之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主持人:张居正与您所说的另两位改革家特别是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何异同?刘志琴: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
王、张都使得国库转亏为盈,摆脱财政危机,诸多创制都在后世得到延续和发展。
然而王安石遭受抨击七百年,直到19世纪才得到公允的评价,而张居正身后虽然被诬蔑,家属罹难,而对他的赞誉却不绝于史。
即使在他被诬之际,有的为他立碑称之为“社稷之勋”;有的刊刻遗集,自行出版;有的抚文追思,怆然泪下。
令人玩味的是,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杖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奔走呼号。
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论人品和学问,张居正并不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郁郁而终,反对派犹追打不息,被谤七百年之久。
而张居正被冤的身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哀叹世上已无张居正!是喜耶?悲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张居正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主持人:在改革方略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方面,张居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刘志琴:王安石是一代大儒,他的品行、文采、清廉,冠绝一时,可他是个书生,他一上阵就实施青苗、均徭等新制,进行经济改革,可他没有一个得力的班底,依靠的仍然是腐败的官府,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贪官的上下其手,例如青苗法,本是为减轻农民高利贷的负担,取消私贷,统一由国家发放低息贷款,然而原定的一年二分利,一经转手,成为半年二分利,层层加码,弄得国贷比私贷还凶猛,好心办了坏事,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困难重重,弄得农民怨声载道。
张居正改革所以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关键是他周围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组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班底。
张居正改革首先出手的是整顿官府,考察名实,淘汰冗官污吏,然后再进行清丈田地,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税法。
人们称誉这是“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
”得到民众的由衷拥护。
十年新政,前五年官僚体制改革,后五年经济改革,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无此大手笔。
张居正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由于其改革明确提出近民便俗的主旨,以惠商利农的政策,使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是他与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结局的思想渊源。
张居正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主持人: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战略方针的正确选择,也得益于主持者的为人之道,张居正在这方面有何过人之处?熊召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近年来,有史家认为,万历初年的中国政坛,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三人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这说法有一定道理。
李太后虽然贵为皇母,但出身寒微,懂得民间疾苦,她对儿子管教非常严格。
冯保精通古琴与书法,是太监中难得的儒雅之士。
他是小皇帝的大伴,小皇帝对他非常依赖。
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墨成性,但也能够识大体。
张居正在三人中,是真正的灵魂人物。
推行改革,没有三个人的合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李太后与冯保二人,不可能有什么创见。
相反,他们还各有私欲。
张居正总是能做到既满足他们的私欲,又不至于让其私欲过分膨胀,并以此换来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
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交易的勇气。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就是这样,冯保有时收受大批贿银而希望张居正给某人升官时,张居正不但没有抵制反而尽量满足。
这一点,日后成了人们攻击张居正的口实。
但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况下,张居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重操守而轻事功。
如果操守与事功不产生矛盾,则都能做到慷慨任事。
如要为完成事功而有损于操守,则多半会回避或干脆挂冠而去。
注重操守原也无可厚非,但若每个人都洁身自好而不肯为国家建立事功,则国计民生的大事就无人承担了。
这乃是因为,自古至今的官员队伍中,从来就是善恶忠奸搅和在一起。
恶者为求一己之欲,从来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若善者一味死守道德底线,则如何与恶者抗争,如何建立事功?儒家将立德放在人生的最高层次,其次是立功、立言。
因此,中国的读书人便以立德为最高追求。
但无庸讳言,报效国家的人首先应当有立功的思想,事实相反,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不肯“与狼共舞”。
张居正一旦登上首辅之位,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
窃认为,万历新政之所以成功,作为改革领导人的素质来说,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然,“与狼共舞”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曲尽其巧的权宜之计。
作为政治家,张居正奉行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正因如此,万历新政才能够获得成功主持人:任何一场改革,首先必须从人事开始,张居正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熊召政:张居正的用人经验,概括起来是八个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作为改革家来说,“与狼共舞”固然痛苦,与清流共事亦觉艰难。
所谓清流,即奉道德为圭臬,宁可事做不成也决不肯损害个人名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