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刘岐梅[摘要]明代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但同时,流弊百出,私人讲学发生异变。

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起而矫之,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稷安定,维护公众利益,捍卫改革成果。

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关键词]张居正讲学王学理学实学[中图分类号]B248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5-0088-08明代张居正改革,历代史家均给予充分肯定。

其人生前亦享帝师之尊,荣耀至极,但何以/身死未几而辱随之0?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是导致他遭身后之辱的重要原因。

明人沈德符说他:/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遂遍行天下拆毁,,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

0(沈德符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华亭好道学,书院棋置,,江陵深惩其弊,堤流塞源,亦未为失也。

然必概毁之以为快,适增其口。

0(5国榷6卷七十)然而,时人谢肇却说:/江陵行事虽过操切,然其实有快人意者。

如沙汰生员,废书院,减郡县,去诸冗员是也。

0(见5国榷6卷七十一)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迥异。

直至今天,张居正与明代中期讲学的关系仍然影响着对张居正的评价问题。

一、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与异变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和异变与明代的文教政策及阳明心学的产生与传播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刘岐梅(197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学术史。

济南25010088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明朝建国后,太祖朱元璋坚持文教治国的政策,崇奉程朱理学为官学,强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书院式的私人讲学趋于沉寂。

洙泗、尼山书院仅仅成为尊崇儒学的象征而已。

成化以后,理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由于科举考试以朱熹的5四书集注6为标准,士子们为了干禄仕进,埋头于程朱、时文,写空洞的八股文章,弃兵农钱谷于不顾,甚至出现士子登名前列,却/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者0(顾炎武5日知录6卷十六)。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湛若水等一批思想家应时而出,倡导书院讲学。

王阳明在5万松书院记6中批评官学和科举制度说:/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0¹认为应当恢复书院讲学,以弥补其不足。

王阳明讲学于江浙两广间,于是,/东南景附,书院顿盛0(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

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

从游者殆遍天下0(5明儒学案6卷三十七,5甘泉学案6)。

正德以降,在王阳明、湛若水两位大师的倡导和参与下,沉寂百年之久的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

陆世仪描述当时讲学的盛况说:/隆万之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

0(陆世仪5桴亭先生文集6卷一,5高顾两公语录大旨6)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大胆怀疑并加以修正,提出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

其实,他的学说在道德教化这一点上并不悖于程朱理学,只是在修养方法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程朱在修养方法上采取的是/格物致知0的方式;王阳明则另辟蹊径,找到了/致良知0的方法。

/致良知0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讲学的主要内容。

他曾标榜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0(5王阳明全集6下册,卷二十六,5续编一6)他认为程朱那种/讲之以口耳0式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讲学。

在他看来,讲学更是一种/讲之以身心0的求道实践,讲学过程本身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所谓/良知0,即/是非之心0、/吾心之本体0、/真诚恻怛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二,5传习录6中),说到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封建伦常;/致良知0就是实实落落依着良知去做。

/致0即实践、践履。

又因为心之良知体现在事事物物上,所以应当/随事就事上致其良知0(同上)。

他又说:/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三,5传习录6下)所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实践日常生活中的诸等凡俗之事的过程。

可见,王阳明是注重经验与实行的,仍恪守着儒家的经世传统。

但是,这种追求内心体验的良知说,却埋伏着异变的危险。

/无善无恶0的四句教法就为这种异变提供了滋生蔓长的土壤。

/四句教法0是王阳明晚年的未定之见,因怕被后人曲解,故未写成定文记载下来。

王阳明说:/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下根人立教。

0(5龙溪王先生全集6卷一,5天泉证道纪6)/四无说0和¹参见5王阳明全集6(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四有说0分别提出了/致良知0的两种方法:一顿悟法,即/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0。

二渐修法,即/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

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0(5王阳明全集6上册,卷三,5传习录6下)。

/四无说0注重直悟本体,否定格物工夫;/四有说0则强调渐修渐悟,反对简易直截。

王阳明认为这两种方法要相资为用,互相调和,不可偏向一边。

他反复对门人钱德洪、王畿强调,向人讲学时,/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0。

王阳明的/四句教法0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钱德洪和王畿在学术理解上的分歧,实现本体与工夫的合一。

然而,事与愿违,这两位高足仍各执一边,且愈走愈远。

这就决定了王学必然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一派谨守师门矩,/无大得亦无大失0;另一派则片面发挥/四无说0的虚无思想,从而流于狂禅。

对王学的分化起决定作用的是王艮、王畿两派,这一点黄宗羲看得非常清楚:/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0(5明儒学案6卷三十二,5泰州学案一6)王畿对王学的传播有不可磨灭之功。

但同时,他偏离了师说,狂舞/四无说0的旗帜,企图融儒、释、道三教于一炉。

正如日本学者岛田虔次所说,王畿/从本来就是禅的阳明学中,除掉了儒教思想的最后一点内容,把它完全变成禅学那样的东西0¹。

这说明,阳明心学发展到此时已明显变异。

本来,王阳明讲学的目的在于规劝人们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以便更好地为封建伦常服务。

但随着王学的异化,王门后学的讲学宗旨已与王阳明大相径庭,甚或完全背离。

/传其说者往往详于讲良知,而于致处则略,坐于虚谈名理界中。

0º这反映了明嘉、万年间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脱离实际的不良风气。

讲学活动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在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王学末流借讲学之名,进行政治投机,影响行政效率,加深统治危机。

嘉、万之时,私人讲学之风在政界颇为流行,居官讲学者甚众。

其中许多人利用政治权势,聚徒讲学,分门立户,结党营私。

如嘉靖末年,徐阶以首揆为主盟,讲学于京师灵济宫,附丽者五千余人。

听讲者大多是新科进士和京师及地方各级官员,想借机讨好徐阶,以谋得高官重禄。

他们还在各地滥建书院,史书记载:/凡抚台莅镇,必立书院,以纠集生徒,冀当路见知。

其后间有他故,驻节其中,于是三吴间,竟呼书院为中丞行台矣。

0(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书院泛滥,甚至成为行政场所,严重干扰了地方行政秩序。

而讲学家们也借此笼络人心,培养亲信,参加内阁纷争,致使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化。

另有一类居官讲学者,虽居其位,但不谋其职,甚至连官位高低、俸禄多少也毫不关心,成了纯粹的讲学先生。

这类人似乎要比那些只求/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0(李贽5焚书6卷二,5又与焦弱侯6)的讲学家清廉高尚,其实不然。

他89 论张居正禁讲学¹º(明)陆树声撰5清暑笔谈6,见丛书集成初编5长水日抄6,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5朱子学与阳明学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90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只管讲学。

儒家的经世传统被废弃殆尽,培养的都是些腐儒、俗儒。

由此可见,讲学者不仅空谈废业,贻误国事,而且败坏人才,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他们难辞其咎!(二)王学末流借讲学科敛民财,干扰地方财政,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仅建书院一项,就要耗费巨大的开支。

书院建好后,讲学者不仅借讲学之名饮酒游山,而且/沿途供亿,不知其几,,尝见县令有借讲学之名,不却生徒,一县富人倾资而趋之,每节日,筐筐盈路,况令以上者乎。

若巡抚立讲学之名,何啻三千之途?0(方弘静5千一录6卷十五,5客谈三6)书院讲学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

终日以/圣人0、/君子0相标榜的学者、士大夫竟然如此侈糜,统治阶级的腐朽可见一斑。

(三)王学末流讲学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学风、士风的破坏。

尽管心学力压群芳,一枝独秀,但由于王门后学特别是王畿一派的片面发展,本来活泼泼的良知变得僵死。

致使/俗尚浇漓,士鲜实学0(5张居正集6第二册,卷十八,书牍五,5答文宗谢道长6),/议论蜂兴,实绩罔效0(同上,5与李太仆渐论治体6),学术空疏,毫无生气。

时人张元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学末流只讲本体不讲工夫,只言悟不言修,只言良知不言致良知的不良学风,认为这是王门中最严重的流弊,不能坐视。

(四)在思想上,王学末流各持异学,分门别户,造成思想混乱局面,严重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王学以其简截明了的特点,极易为人接受。

/人人皆可为圣人0的宣传更是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所以,无论在社会上层还是在民间,都流传极广。

但是/人人心中各有良知0的学说,使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淆乱是非标准,极大地摇撼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虽然从个体来说,心学有利于个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但王学在后期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所以,有人起而批评之、修正之是势所必然。

二、张居正禁讲学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请敕吏部整顿官学,万历七年(1579年)进一步拟旨,诏毁天下书院。

显然,这两次整顿文教,矛头都直指私人讲学之风。

有人以此指责他/不喜讲学0,实为大诬。

在张居正的书牍、文集中,他曾反复强调/夫学,乃吾人本分内事,不可须臾离者0(5张居正集6第二册,卷二十四,书牍十一,5答宪长周友山讲学6),并自称:/凡今之人,不如正之实好学者矣。

0(同上)他不仅好学,而且曾亲自参与讲学活动,周旋于/同志0间,听其议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张居正对讲学的态度何以反差如此之大?张居正与讲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要弄清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张居正禁讲学的原因。

在早年的讲学活动中,张居正敏锐地洞察到王学末流讲学之弊。

他指出:/窥其微处,则皆以聚党贾誉,行径捷举。

所称道德之说,虚而无当,庄子所谓-其嗌言者若哇.,佛氏所谓-虾蟆禅.耳。

而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

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