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选育方法1
3
主要内容
菌种的来源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的原理和发展 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
菌种选育
自然选育 诱变育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杂交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DNA重组技术 菌种保藏
4
2.1 菌种的来源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的原理和发展
菌的营养特征:廉价、来源广。
菌的生长温度:高于40 ℃,
降低冷却成本; 提高反应速度;
有时利于产物分离,如乙醇发酵,高温产物的蒸馏变得容易。
菌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菌的稳定性。 菌的产物得率和产物在培养液中的浓度 容易从培养液中回收产物。
产物的毒性。
30
(1) 施加选择压力的分离方法
定向的分离培养基配方的选择
取决于对微生物营养生理的了解程度和经验,以选择更合理的培养 基配方。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DNA杂交技术 基因芯片的发展
26
1
空气调节器
泵
Water Level
7
8
储液瓶
磁力搅拌器
发酵液
恒化器示意图
27
2.1.3 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
分离/isolation 是指获得纯的或混合的培养物。 筛选工业微生物
14
极端嗜压菌 (Barophiles)
一般生活在深海底 ,能耐普通微生物不能忍耐的高压。低于 0.4-0.5MPa则不能生长。
美国发现的一些种能够生长在 1.3-1.4MPa环境中。日本在 3000-6000m深的深海鱼类肠道内发现了极端嗜压菌。多为古 细菌。
应用
日本发现的深海鱼类肠道内的嗜压古细菌 ,80 %以上的菌株可以生产 EPA和DHA,最高产量可达 36%和 2 4%。
特殊环境微生物的开发利用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0
极端嗜热菌 (Thermophiles)
最适生长温度在 90℃以上的微生物 ,被称做 极端嗜热菌。 2 0多个属 ,大多是古细菌 ,生活在深海火山 喷口附近或其周围区域。 嗜热菌的营养范围很广 ,多为异养菌 ,其中 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在pH9~10的琼脂培养基(含有均匀的不溶性蛋白质)表面。
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能消化平板上的不溶性蛋白,产生一清 晰圈。清晰圈的大小可以初步作为选择高产菌的依据。
36
平板分离培养
大肠杆菌平板菌落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裴氏着色芽菌的菌落
37
硅酸盐细菌菌落
海洋微生物菌落
38
(2) 随机分离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随机分离方法分离菌株。
7
材料的预处理
(1) 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
材料来源的广泛性 特定环境压力下的材料更容易筛选到特定的微生物类群
耐高温、嗜高温——温泉、火山口、海底热液喷口
耐低温/嗜低温——海底、雪山
嗜酸:矿山酸性废水
脂肪酶产生菌:屠宰场土壤
(光合细菌:池塘、污水处理厂)
8
特殊环境
台北阳明 山小油坑
9
13
极端嗜碱菌 (Alkaliphiles)
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 ,生活环境 pH值可达 11.5以上 , 最适 pH值 8-10。 应用
如用耐碱蛋白酶和碱性纤维素酶作洗涤剂的添加成分; 碱性淀粉酶用于纺织品退浆; 用于皮革工业中的脱毛工艺以提高脱毛效率和质量; 利用嗜碱菌进行苎麻脱胶。
材料的预处理
18
(3) 所需菌种的分离
适当的培养基: 广泛使用的三种培养基为:
几丁质培养基—土壤和水中的放线菌
淀粉-酪素培养基——分离的放线菌种类与几丁质培养基
相似,但菌落密度更大、色素更多,细菌容易生长。 M3培养基——容易分离链霉菌以外的其他放线菌如红球 菌。
19
所需菌种的分离(续)
嗜冷菌:4-10 ℃
培养的时间
一般的嗜温菌链霉菌、小单胞菌7-14d 嗜热菌1-2d 长时间培养可能得到不寻常的菌种
21
菌落的选择
菌落的选择非常重要,决定筛菌的成功以及使筛菌的效率。 具体方法取决于筛菌的目的。
常用方法:
铺菌法:一个分离平板试验一种菌测定各个菌落的抗生
素产生能力。缺点:菌落被污染。
31
嗜中温浸矿微生物富集
温泉水样 液体培养基配方:9k基本盐【(NH4)2SO4 3g/L ; KCl 0.1g/L ; K2HPO4 0.5g/L ; MgSO4.7H2O 0.5g/L ;
Ca(NO3)2 0.01g/L】
能源:液体培养以S粉做能源物质,设计S粉浓度分别为5 g/L,Yeast extract浓度0.5 g/L
嗜压菌可以用于高压生物反应器。
15
极端嗜冷菌 (Psychophiles)
深海的极端嗜压菌往往也是极端嗜冷菌。在真核 生物中也有一些嗜冷的真菌和藻类 ,它们在两极冰 雪和高山雪坡上生长。极端嗜冷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一般为 - 2℃以上 ,高于 1 0℃则不能生长。
应用
国内的应用报道较少。 国外有人将嗜冷酶应用于洗涤剂中。
16
(2) 材料的预处理
热处理:减少细菌数量,因为许多放细菌的孢子和菌丝片断比G(-)细菌
细胞耐热。同样也减少放细菌的数目;
水样品的浓缩:滤膜过滤、离心; 添加固体基质或喷淋可溶性养分,增加特定微生物的数量; 或诱使特定微生物附着在固体基质上。
黄瓜+菜园土——腐酶 花粉+土壤——小瓶菌 腐霉菌(Pythium spp.17 )
随机分离培养基制作原则:
制备一系列培养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养分成为生长限制因素(C、 N、P、O); 使用一聚合或复合形式的生长限制养分; 避免使用容易同化的碳源(葡萄糖)或氮源(NH4+),它们可能引 起分解代谢物阻遏(与容易同化的碳源接触,而使酶合成速率相对 降低的作用); 确定含有所需的辅因子(Co2+、Mg2+、Mn2+、Fe2+),以利于酶的 活性; 加入缓冲液减少pH变化。
Thermus aquaticus
应用
利用菌体发酵 :有人用极端嗜热菌生产乙醇。
Mud Volcano Area
利用菌体产生的酶 :如用于PCR技术的TaqDNA
聚合酶 ,是从嗜热古细菌Thermus aquaticus中 分离出来的。
为基因工程菌提供特异性基因
11
极端嗜酸菌 (Acidophiles)
复印平板法
印章复印菌落
原始菌落
试验菌平板
产生抑菌圈
25
未来的发展
天然基质的选择:特定的天然环境必定有特定的微生物。重视微环
境的变化,如厌氧微生物。
富集技术的发展
(1)分离前改变天然菌群的组成,利用微生物生理知识,如前体的 加入可以富集合成相应次级代谢物的菌类。 (2)恒化器(Chemostat) 培养混合菌,富集目的菌。
A:诺尔斯氏链霉菌;
B:皮疽诺卡氏菌;
C:酒红指孢囊菌; D:游动放线菌;
E:小单胞菌;
F:皱双孢马杜拉放线菌
23
产抗菌素的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A:卡特利链霉菌; B:弗氏链霉菌; C:吸水链霉菌金泪亚种; D:卡那霉素链霉菌; E:除虫链霉菌; F:生磺酸链霉菌
24
选择性
灵敏度
6
2.1.2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的原理和发展
介绍放线菌纲为主的分离方法原理的发展。
选择性分离方法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
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
选择压力,或进化压力,可 以被认为是外界施与一个生 所需菌种的分离 物进化过程的压力,从而改 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所谓 菌株的培养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或者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即是说, 菌落的选择和纯化 自然界施与生物体选择压力 以上任何一个阶段都可引入选择压力: 从而使得适应自然环境者得 以存活和繁衍。
欲筛选耐高温微生物,在高温(>50 ℃)条件下连续培养;
欲培养降解PCP(五氯酚)的微生物,在基质中加入
PCP。
35
B 固体培养基的使用
常用于分离某些酶产生菌,其选择性培养基常含有所 需酶的基质,以促进酶产生菌的生长。如蛋白酶、脂 肪酶。
例:分离产生碱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属
土壤须经巴氏法消毒,以减少不产孢子的微生物。然后铺
适当的pH条件
大多数放线菌为中性,培养基pH为6.7-7.5。 分离嗜酸性放线菌,pH4.5-5.0。
加入抗生素
抗真菌抗生素,对放线菌无影响;
抗细菌抗生素同时影响放线菌数量,选择合适的抗细菌
抗生素如新生霉素、亚胺环己酮能分离出普通高温放线
菌。
20
菌种的培养
培养的温度
常温:25-30 ℃ 嗜热菌:45-55 ℃
培养基pH值设臵:分别用2.0、3.0、4.0进行实验 培养条件:50度,200rpm。
32
连续培养筛选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