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第八章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

H.第八章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

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鲜品、药物在丸、散剂中的剂量另有不同; 普通药物而言,以成人内服一日量标注; 贵重药材或有毒药品多以每次量标注; 以公制的克(g)、公斤(kg)为剂量单位。
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方寸匕
16位进制 1斤=16两=160钱 1公斤=1000g=1kg 1两=30g,1钱=3g,1分=0.3g
尖首刀匕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一)药物方面
质量 质地 气味 毒性 作用 干鲜 用量
较差 轻 淡薄 无毒 缓和 鲜 稍大 较好 重 浓厚 有毒 峻烈 干 偏小
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二)用药方面
(1)方药配伍
单方用量比在复方中大,同一味药在方中主药比辅助药大。
二、应用形式
无论应用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 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从特定意义上来说, 剂型决定着应用形式。目前,中药应用形式,可从 常用剂型中反映出来。
传统
新增
供内服:汤、丸、散、酒、 注射剂
糖浆、露等剂型。
胶囊剂
供外用:软膏、硬膏、散、 气雾剂
丹、熏、涂擦、浸洗等剂型。 片剂
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以 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物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
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传统
口服给药 皮肤给药 吸入给药 舌下给药 粘膜表面给药 直肠给药
新增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 静脉注射
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病证与药物 对给药途径的选择,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用水、火候、时间、滤取药汁以及特殊
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 另煎等不同要求)。
3.了解服药方法。
总论
请预习各论部分 第一章 解表药
以后的课程以介绍单味药的功效及临床 应用为主,为本门课程的主体内容。
★ 第一:概述部分,重点是每章药物的含 义、功效、分类名称、主治证、配伍特点、 使用注意等。
★ 第二:单味药物,重点是功效及临床应 用。掌握药物还包括性味、特殊用法用量、 炮制功效、常用配伍等。
1、毒副反应。山豆根3~6g10g 2、疗效反而降低。 3、产生相反的效果。
①导致中毒,损害器官功能;关木通 ②含有双向作用的成分。
三七皂苷A稀者收缩血管,浓者扩张血管。
第二节 中药用法
“所谓用法,就是指药物的应用方法。” 包括了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 法以及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鱼腥草
2、后下-2
有效成分不耐煎煮
大黄 钩藤
番泻叶 麦芽
3、包煎 有毛状物
辛夷
枇杷叶
3、包煎
粉末状
海金沙
蒲黄
复齿鼯鼠
五灵脂
3、包煎 药液粘稠不易过滤
车前子
葶苈子
4、另煎
名贵药材
人参
西洋参
羚羊角
5、烊化
6、冲服
鹿角胶
阿胶
7、煎汤代水
芒硝
第三节 中药的服法
(1)服药时间
依据病情需要、药物性质和胃肠状况而 定。有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 服、定时服和不拘时服等。
(2)剂型
汤剂比丸散剂用量大。
(3)使用目的
一物多用时,目的不同,用量不同。 槟 榔:消积、行气、利水3~10g
驱虫30~60g 牵牛子: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 柴 胡:发汗解表10g左右
升阳举陷3~5g
三、患者方面
体质 虚弱 强壮
年龄 性别 病程 病势 职业
老少
青壮 年
女 新病 轻缓 脑力 劳动
(2)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1剂,煎好后分2~3次 服。病情急重可服4次,甚至昼夜不停使药 力持续。
(3)服药温度
寒证热药多热服,热病凉药多冷服以助药性, 是谓“正治”;特殊情况需要也可热药凉服、 或凉药热服。
1.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熟悉用药剂
量与药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因素。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包括器具、
供体腔:栓、钉、药条(药捻) 冲剂
等剂型。
膜剂
滴丸
三、煎煮方法
★ 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2、煎药用水--洁净澄清,无污染。
3、加水多少--吸水量+蒸发量+药液量。
(药渣的燥药材宜煎前浸泡20~30分钟。
种子、果实类浸泡1个小时。
5、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宜先武火后文火(10-15
分钟)。不易煎出的久煎。
6、趁热滤汁--趁热(绞渣取汁) 7、煎煮次数--2~3次,取不同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 动物角、甲、贝壳、矿物、附子、草乌等
水牛角
鹿角
鳖甲
龟甲
石决明
牡蛎
磁铁石
赭石
2、后下-1
含挥发性有效成分
沉香
薄荷
总论 第八章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与用法 教学课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熟悉用药剂量
与药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因素。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包括器具、用
水、火候、时间、滤取药汁以及特殊煎法
中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
等不同要求)。 3.了解服药方法。
第一节 中药用药剂量 一、剂量的含义 ★★★
男 久病 急重 体力 劳动
生活 用量 习惯 清淡 宜少
辛辣 稍大 热烫
四、因时、因地制宜
炎热的地方(季节)用温热的药偏轻; 寒冷的地方(季节)用温热的药偏重; 干燥的地方滋润的药偏大; 潮湿的地方滋润滋腻的药偏小。
••••••
剂量超量
在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 的作用也会相应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