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第四章数学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分析4.1后进生的气质类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工作,要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就要了解其差的程度和表现,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特别要了解他们各自的心理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后进生的气质不同, 心理状态便不一样。
一般来讲, 后进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
1. 胆汁质类型。
这类后进生一般表现为感情变化迅速、强烈、明显, 性格急躁, 容易冲动, 自制力差, 外向性明显,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多血质类型。
这类后进生一般表现为注意力、情感、兴趣不稳定, 不集中, 耐力差, 是非观念淡薄, 容易感情用事, 自控能力弱。
后进生中逃学、打仗闹事等多为这一类型, 他们常常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 粘液质类型。
这类后进生表现为对事物缺乏热情, 因循守旧, 过分刻板, 惰性心理明显, 一般不愿与同学交往, 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的内心感情, 心理上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 行为上常表现为自我独立, 常常脱离集体, 不愿受纪律的约束。
4. 抑郁质类型。
这类后进生常表现为多虑, 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孤僻。
他们常常由于学习差, 缺点多, 自感前途渺茫而得过且过, 甚至自暴自弃。
后进生中, 属于以上典型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多, 中间型或混合型为多数, 后进生错综复杂的心态, 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
只有了解并掌握后进我责备,决心痛改前非。
后进生心理上一般存在这样几对矛盾。
一是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
但后进生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同学嗤之以鼻,老师视为包袱,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但在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希望有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二是蛮横与畏惧的矛盾心理。
一些后进生在表面上显得什么都无所谓,可谓“天不怕地不怕”。
但当他们违反了社会道德准则和学校纪律时,有时也会产生懊悔与不安;当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佳或操行评价不高时,有时也会感到内疚与羞惭。
三是合群与孤独的矛盾心理。
后进生也希望交朋友,跟别的孩子相互交流与学习。
但由于获得的社会评价不高,自感低人一等,把自己看成是有别于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另类人,因而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坏孩子”的狭小圈子里。
有的干脆把自己孤立起来,不跟任何人交往,即不跟同学交流,也不向老师交心,整天沉默寡言。
四是进取与意志力薄弱的矛盾心理。
后进生并非人人悲观消极,他们也有向上决心他们常有搞好学习的冲动和遵守纪律的愿望,但又意志薄弱,妄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想靠短时间的努力就提高成绩,往往是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遵守纪律也时好时坏。
五是要求爱而得不到温暖的矛盾心理。
后进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但由于不思进取,得到的常常是批评和惩罚,这便与其要求爱抚的心理发生矛盾。
六是逞能好胜而得不到荣誉的矛盾。
逞能好胜是青少年的共同心理,后进生也同样希望自己各方面超过别人,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但由于他们不能严于律己,尤其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思进取,因而被老师打入“冷宫”。
他们学习上难以满足好胜之心,于是转移兴趣,另辟蹊径,释放其过剩精力,显示自己的“才华”,达到心理的平衡。
3、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多属胆汁质类型。
后进生由于很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常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常常自以为是,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
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
因此,对老师的管理和批评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正确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也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
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跟老师唱对台戏。
虽然他们在内心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因为心里的烦躁,却故意地或不自觉地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他们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拒不接受师长的教育和帮助,从心底产生外界的对立情绪。
当他们因过失行为受到批评指责时, 常常好顶撞、抵赖,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或索性“破罐子破摔”。
逆反心理是与自卑相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类学习后进生思想情绪傲慢,言行表现出极大的反抗情绪,经常明知故犯,故意与老师对立。
他们自尊心很强,但是得不到尊重,如果教育不当,就有可能走上歧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种逆反心理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一蹶不起。
4、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多属抑郁质类型。
自卑心理是自尊心多次受挫后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减力性的有时是反抗性的情感状态,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和争强好胜心理急剧增长的时期。
他们遇事不甘示弱,都希望自己是强者或优胜者,最怕别人瞧不起,所以,对“后进生”这个词有着很大的恐惧感。
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屡遭挫折,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活泼向上的心理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对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完成的事情缺乏热情和信心;或是由于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连续的挫折使自尊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他们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脑子笨,没人喜欢,是失败者,在家长、学校、同伴中总是抬不起头来,渐渐地转化为自卑,感觉低人一等,缺乏学习动力, 整日无精打采,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没有信心,进而自暴自弃。
这种自卑心理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他们往往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与同学的交往上,或者发型、服饰等方面上,来体现自我的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这种心理在本课题所研究的多数个案中普遍存在。
5、消极心理自卑导致消极。
在心理上后进生常常觉得自己在校是“二等公民”,因为基础差,成绩总不见好转,或是虽经努力而取得一点点进步,也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或表扬,导致对自己失望,所以干脆不再去努力;有的后进生在劳动、纪律、体育等方面表现较好,老师或家长却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表扬和赞赏,索性不努力,不积极,导致思想“后进”。
时间一长,他们往往表现得对班级工作不负责任,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处事消极。
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长期的自卑心理的压迫下,觉得自己在学习等方面比不上别人,对于班级的工作、举行的活动也不愿抛头露面,消极对待,即使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稍有成就感,而由于我们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的冷漠对待,也会使他们的成就感顷刻间烟消云散,他们会感到:做与不做都一样,学习好才是唯一的。
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消极处事的心理。
6、抑郁心理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
他们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既重又难,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心理上的抑郁。
7、闭锁心理这类学生多属粘液质类型。
中学阶段的“后进生”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带有幼稚的特点。
他们一般不愿与同学来往, 和老师和家人交流时感觉到了代沟的存在,不愿与师生交流自己内心的情感, 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行为上的自我孤立, 以致脱离集体和纪律的约束。
而且,这个年龄段他们也增加了不少的心事。
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后进生表现为少言寡语,郁郁寡欢,不合群,性格内向封闭,不爱与人交谈,不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独来独往,不与老师、同学打交道,态度冷漠,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情感,多是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
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使他们陷入无助的境地,使有些问题或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
同时,这种不良心理的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8、焦虑心理当“后进生”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要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
焦虑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如在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上课爱走神,总是胡思乱想。
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
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可能长时间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心烦意乱,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心理在韩晓伟、张宽、王浩等同学的身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9、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自身毛病多,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常常受到家长、老师的责难,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思想包袱沉重、情绪底落、意志消沉, 害怕在公共场合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易撒谎, 不讲实话,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
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甚至对班集体也充满着恐惧。
不少“后进生”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在遭多次失败而得不到正确引导,容易丧失信心而产生。
10、多疑心理。
后进生由于思想品德和学生成绩低下,受到的批评、嘲笑、指责多,“光照”时间很少,可能在师生中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班级中声誉和地位低下,其心中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他们企求人们理解甚至原谅他们,而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与其主观愿望截然相反的待遇,所以他们他们特别敏感,常常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
人们如果对他们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他们就会用粗暴无礼的行为来顶撞,或以言行反抗,或以出走来要挟。
有时凭空臆测,总觉得周围的人是在对他们另眼看待,也总在猜度着别人是怎样看待或对待自己的,对周围的人常持怀疑和警戒的心态,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关心、不同情,怀疑其他同学背后捣鬼,特别怀疑老师对自己不怀好意,一句普通的话,却可能认为跟自己过意不去。
对同学、家长,尤其是老师关于自己的褒贬议论更为敏感,常常犯主观臆断的错误。
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往往怀疑老师是故意找茬整他;当集体的某些活动没有安排他们参加时,往往认为是瞧不起他,歧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