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交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隐者,说他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诗其文优美绝伦,更是因为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出身官宦之家却生活窘困,向往济世报国却被无情打击,归隐田园却声名远播,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陶渊明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与众不同的独行侠。
他的一生的后半段是在田园中度过的,而这时也是他的创作丰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使它确立了隐者的地位。
并为他赢得了名传千古的诗文。
然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真的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么快乐吗?还是那种快乐只是官场失意后的无奈。
下面本文就从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文词,和人之本性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田园生活。
陶渊明少壮时,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间曾有四次求仕的经历,却终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结束。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到四十一岁归隐不再出仕。
其闻由出仕到入仕,再出仕到再入仕,十三年间先后经历了四次。
而这出仕和归隐的反复,实际上是一次次复杂的心理煎熬过程。
陶渊明虽然最终走上了归隐不仕的道路,但这实在是一种极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
四处碰壁,心中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才在彻底的绝望中毅然选择了归隐。
因此陶渊明之所以作隐士,实是万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一个“性”字,一个“误“字,道出了本质所在。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
陶渊明依恋山水,旷达任性应该说是一种祟赋。
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很强的动物其社会属性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所不能比拟的。
古代文人墨客都有着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然而当这种豪情壮志被一次次的无情打压后,他的社会属性便是渐渐的消亡,而陶渊明本身桀骜的性格是他在那个社会的官场无法有很好的发展,无奈之下只能归隐山林。
归隐后的陶渊明却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安宁,此时的他是真正的快乐。
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生活是一种无奈,但在后期的生活中却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