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物理质量和密度练习题20篇

(物理)物理质量和密度练习题20篇

(物理)物理质量和密度练习题20篇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请看下面这些物理现象: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②冬天窗户玻璃上结出冰花;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④结了冰的衣服在室外凉干;⑤春天来了,冰雪消融;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他们分别属于()A. 液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凝固B. 气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熔化C. 液化、凝华、汽化、升华、熔化、熔化D. 液化、凝华、升华、熔化、汽化、熔化【答案】 A【解析】【解答】解: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②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是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④结了冰的衣服也会干,即冰变成水蒸气,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⑤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A。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2.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C.42℃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3.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A.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B. 通过教室电脑的电流大约为1AC. 教室门高约为300cmD.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答案】 B【解析】【解答】A.百米赛跑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s,A不符合题意;B.电脑的电功率200W,电流接近1A,B符合题意;C.教室的门高约2m=200cm,C不符合题意;D.夏季的最高温度不到40℃,所以一般情况下更不到45℃,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温度、长度等常见数据解答。

4.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A. 雾凇的形成B. 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C.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D. 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答案】 C【解析】【解答】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B、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是放热的,B不符合题意;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结合不同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的情况进行分析.5.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冬天湖面结冰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答案】 B【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遇冷或压缩体积.6.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7.下列估测数据明显错误的是()A. 人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约为25℃B. 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WC. 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做的功大约为1.5JD. 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答案】B【解析】【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接近25℃.故A符合实际; B、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故B不符合实际;C、物理课本的重力在2N左右,课桌的高度在1m左右,小明同学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此过程中他对课本所做的功大约是W=Gh=2N×1m=2J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400cm2=0.04m2,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 = =1.25×104Pa,接近1.5×104Pa,故D符合实际.故选B.【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8.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B. 夏天向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C.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D. 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答案】 C【解析】【解答】解:A、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其浮力小于重力,故A错误;B、在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时,水蒸发吸热,利用水的蒸发可以降温,故B错误;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C正确;D、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D错误.故选C.【分析】(1)浸在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空气)的浮力;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空气)受到的重力;(2)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4)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9.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汽车玻璃上出现了霜B. 上午露珠逐渐消失C. 早晨山林中出现了雾D. 树枝上形成雾淞【答案】B【解析】【解答】A、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不合题意;B、露珠的消失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C、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合题意;D、雾淞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B、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C、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A. 刻度尺的使用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C. 量筒的读数D. 温度计的读数【答案】D【解析】【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物体.故A错误.B、图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没有沿竖直方向.故B错误.C、量筒的读数时,视线与量筒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量筒的故C错误.D、温度计的玻放置以及读数时的视线都是正确的.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在放置刻度尺时,要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被测物体.(2)测量时,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要把量筒放在水平台上,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不能与容器底或容器壁接触.11.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实际的是()A. 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2sB. 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kWC. 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5℃D.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答案】 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心跳每分钟约70次,A不符合题意;B、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为1.2kW,B符合题意;C、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远高于-25℃,C不符合题意;D、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长度单、时间、温度、功率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 .12.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A. 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B. 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C. 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D. 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答案】A【解析】【解答】冰雪融化属于熔化现象,要吸收热量,A符合题意;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要放出热量,B不符合题意;露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C不符合题意;雪花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在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凝华吸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冰雪融化是熔化过程,吸热.13.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D. 空调电流约1A【答案】A【解析】【解答】解: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答案】C【解析】【解答】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 错误;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16.以下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30mmB. 适合人洗澡的水温约为70℃C. 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250gD. 教室内一盏日光灯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A【答案】 C【解析】【解答】A.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30cm,A不符合题意;B.适合人洗澡的水温为40℃左右,B不符合题意;C.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250g,C符合题意;D.教室日光灯的工作电流约0.3A,D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