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六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万不得已才用“猜”。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补”和“连”对翻译是很重要的;“猜”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二)读下面的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①及暮归,足成之。……母使婢探蘘中,见所书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②一一《新唐书•李贺传》
(三)翻译下面一段话,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高官厚禄),“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边防)。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被动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何陋之有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马之千里者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译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2.“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且无中生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二)小结明确:得分点设置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连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映出: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连
第三课时
四、真题演练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李将军列传》)
“者”字结构:形容词+者动词+者动宾词组+者数词+者
知道了这些文言知识点易被设为翻译得分点,那么文言的翻译是不是只需掌握这些就能翻译好呢?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又是遵循怎样的标准的呢?
(三)明确句子翻译的原则:
1.严复:信、达、雅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
留——李将军;
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调——……之谓(固定句式):说的是……/是说……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分析]
保留——死、天下、为;
替换——及:到、等到
之:的
日:时候
知:熟知、了解
不知:不熟知、不了解与:和
皆:都
尽:竭尽、极力表示、……至极哀:哀悼
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二标准六方法”;形成初步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翻译的操作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掉。
如“人之立志,顾不若蜀鄙之僧哉”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也”,“我有亲父母”中的“父母”是个偏义复词,“父”没有必要译出。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若是全盘而真实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连它的文字的风格、神韵都传达了出来,则不但‘顺’没有问题,就是所谓‘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话)也没有问题。‘信’、‘达’(顺)、‘雅’三字,实在作到一个‘信’就都有了。”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信、达、雅”在逻辑上确实“先天不足”。
“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2方法总结: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连
留: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如“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又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齐谐》者,志怪者也”的“《齐谐》”,“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④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⑥固定结构:附例
表询问:如……何奈……何若……何谁……者
表反问、商榷、猜度: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
何以……为何……之有
表比较、选择:……孰与…………孰若……与其……孰若(岂若)
“所”字结构:有所(以)无所(以)何所所以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第二课时
三、结合实例,探讨翻译的方式方法
1、方式
直译和意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实例研究
翻译下列句子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望见桓侯就掉头跑开。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分析错例,提出翻译的原则
(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增补——知:知之者
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五、点拨
句子翻译的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补、略通变,合情合理;
4.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5.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6.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六课堂练习:
(一)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在上面五种方法是基础上,还需注意一个“连”字,即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看译出来的文句是否连贯自然。
看来,用了以上六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一个方法——猜。如2003年的全国高,高考试题翻译句子“裴矩遂
能廷折”的“廷”和“折”的翻译就是需要用“猜”字诀的。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
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
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
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阅读(战国策•秦策》中一段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昭四壁者?①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 。②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谓重公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