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一、导入过程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定语后置。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宾语前置。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扩。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知识点2关注点一:词类活用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

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05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

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

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例11:范氏富,盍已乎?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

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

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

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

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

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

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

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

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

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