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高三语文组安彦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措施: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
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在具体翻译时,应灵活对应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相当于组词)。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应该保留。
4.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完整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6.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以上是翻译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我们翻译语句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些什么?三、方法指引:(让学生阅读专题突破案+考前增分练P9、11、12,然后归纳重点)(一)关注语境:外部语境、内部语境联系上下文,前后句,审清外部语境,注意译句的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审清内部语境。
(二)抓住关键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疑难词、常用虚词1.积累通假字,总结通假规律通假字经常成为翻译题的得分点,复习时应该积累文言文中的常见通假字,总结通假规律。
重点关注形近通假,同音、近音通假。
2.区别、拆分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
它有两种情况:①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谷”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②类似今天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3.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的含义译准多义词,要注意积累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尤其是要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还要注意:①利用上下文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把推断出来的词义代入语境看是否合情合理;②略识词义引申知识,一词多义基本属于词义引申,有其规律,认识这种由本义出发加以引申的规律,有助于揣摩推断词义。
4.依据语法判定活用词并译到位翻译活用词,其方法有如下两种:①根据语法知识准确判断。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②译到位。
所谓译到位就是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一同译出来。
例如:a.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b.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
c.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d.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5.多方推断疑难词翻译中肯定会遇到疑难词语,对此,不必害怕,因为它要考查的是你的临场推断能力。
故要会借助多种方法来推断词义。
常用的推断方法有:①语境推断,②语法推断,③对称推断,④字形推断,⑤成语推断,⑥邻字推断,⑦通假推断,⑧课本推断。
当然,推断只是推断,要确保推断出来的意思正确,必须多种推断方法综合使用,尤其必须把它代入原句中看是否合乎上下文的意思。
6.关注常用文言虚词:以、为、因、于、乃、而、则、且(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15-119)(三)抓住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固定《考试说明》列出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另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等。
特殊句式要靠平时积累:①要熟记典型例句,这样有助于掌握常见句式。
②要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已熟悉的特殊句式的经典范例,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逐步掌握文言句式的知识。
临场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两点:①抓住标志,判断类型。
几乎所有的特殊句式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要会利用这些语言标志快速准确地判断句式。
②掌握特殊句式的特殊译法。
几乎每一种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译法:a.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b.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
c.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
d.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e.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硬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省略句的翻译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留心: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
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
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补出省略成分,使文意通顺。
为此我们在翻译时可以这样做:①联系上下文,前后句,回归语境,把握语境。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
③最常见也最常考的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四)牢记文言翻译原则,灵活使用翻译六法。
译完后不要忘了检查答案,看它是否符合生活常理,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是否经得起推敲。
四、学以致用: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专题突破案+考前增分练P12第3题)王陵,沛人也。
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1)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译文:(2)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译文:参考答案:(1)(王陵)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
(2)项羽捉到了王陵的母亲拘留在军营里,王陵的使者到了,项羽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坐(在席间),想用这种办法招降王陵。
五、强化训练: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限时规范对点练+综合练P148第5题)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选自《后汉书》卷三十一)(1)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3分)译文:(2)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5分)译文:(3)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5分)译文:参考答案:(1)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2)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讥笑。
(3)太守梁统对待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限时规范对点练+综合练P147第4题)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
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
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
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
”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选自《宋书•隐逸传》)(1)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
(5分)译文:(2)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5分)译文:参考答案:(1)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多。
(2)(宗炳)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并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尚平那样的隐居志向。
六、课后训练:完成小题大做(二十一)七、板书设计: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八、教学反思:。